上主就是愛
主 耶穌基督 上帝之子 憐憫我罪人

目前分類:教會歷史 (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教會和國家的關係

從 第四世紀君士坦丁到第六世紀查士丁尼一世,「普 世國度」的意識形態廣為盛行,認為屬世的國度就是上帝國度的實現;基於同樣的觀點,使得教會和國家成為奮鬥共同體。共同體的核心是皇帝,不只是單純的領導 者,還是上帝在世間的代表。如果拜占庭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皇帝的君主政權就像上帝在天上的一般;因此人民在教會俯伏敬拜耶穌的聖像,在宮廷自然也該朝拜 皇帝。皇宮精緻奢華宛如迷宮般複雜的規模建築、栩栩如生的獸雕、嗓音清麗的鳥兒,都為要彰顯皇帝身為上帝代理人的地位。君士坦丁七世波菲羅根尼蒂斯寫道: 「藉 此,我們才能體會造物主在宇宙中巧妙的運籌帷幄,使皇家權力妥善有序的保存。」皇帝在禮拜儀式中得享特殊待遇,他雖然不能主持聖禮,卻可以像祭司一樣在內 殿以雙手領受祝謝過的麵包,以聖杯飲用賜福過的葡萄酒,而不像平常人以湯匙領用聖餐。另外皇帝也能講道,並於某些盛宴中,在祭壇上主禮敬神。現在東正教主 教的祭袍,就曾經是皇帝在教堂所穿的禮袍。 在拜占庭的體制下,信仰和世俗、或教會和國家之間並沒有清楚的分際,兩者皆是共同體的一部份。難以避免的,皇帝開始涉入教會事務,「皇帝兼教皇」、「矮化 教會」等控訴也甚囂塵上。雖然教會和國家密不可分,畢竟還是兩種不同的體系,需要密切合作時,神職人員(祭司職)跟王室權力(帝權)各自有習慣的運作模 式,兩者之間合諧一致,且不在對方掌控之下。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拜占庭帝國時期的教會

西元1000年的拜占庭基督教 | 教會和國家的關係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聖像的爭議

關 於基督位格的爭議並未隨著681年 大公會議而止息,反而在第八、九世紀以不同的形式擴大。此時焦點放在聖像崇拜的問題,包括在教堂或私人家中遵奉基督、聖母、和其他聖者的圖像所引發的爭 議。反對崇拜聖像者對於任何描繪神或人類的宗教藝術圖像感到十分反感,要求除去這些聖像;反之,崇拜聖像者則極力護衛這些聖像在教會生活的地位。兩方的衝 突點不僅在於教會藝術認知上的差異,還包括更深的問題:基督的人性、教會對物質的看法、以及真正的救贖意涵。 反對聖像崇拜者可能受到猶太教和回教的影響;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拜占庭帝國爆發首次破壞聖像運動的前三年,回教繼承人葉吉德(Caliph Yezid)就下令其版圖之下所有聖像一率摘除。然而反對聖像崇拜不僅來自外在的影響,教會內一直以來就存在著「新教」的看法,亦即將所有的聖像看似為偶 像。因此當皇帝們破壞聖像時,教會內就有不少支持者。

利 奧大帝統治時期的破壞聖像運動,可分為兩時期。第一時期始於780 年利奧三世下 召破壞聖像,直到皇后伊雷(Irene)任內停止迫害。第七次、也 是最後一次大公會議(787年)主張維護聖像崇拜,支持第一次尼西亞會議的立場,會議中聲明:聖像如同十字架及福音書等其他實質的象徵,應在教會中被保 存、禮敬。第二時期則始於815年利奧五世的聖像破壞運動,一直持續到843年皇后提奧多拉(Theodora)全面恢復聖像崇拜,從此聖像的地位完全受 到認可,人稱為「正教的勝利」,而東正教會亦以四旬節的第一個主日(又稱「正信凱旋主日」)來紀念此事。第一時期聖像的首要擁護者為大馬士革的聖約翰 (St John of Damascus, 675-749),第二時期則為聖狄鐸主教(St Theodore, 759-826)。聖約翰因為住在回教地區,避開了拜占庭帝國的掌控,得以更自由地發展其理想;之後回教也多次意外護蔽了東正教的發展。

東 正教的主要特色之一,就在於聖像獨特的地位。現今的東正教會內充滿了許多聖像,包括分隔教堂內殿和中殿的聖像屏風,上面到處都是聖像,還有教堂內 各角落祭壇上的聖像,以及牆上的聖像壁畫或鑲嵌。一般信徒會跪拜、親吻這些聖像,並在聖像面前點燭,神父們會在聖像前焚香祭拜,在其他行進隊伍中也會高舉 聖像。這些姿勢和舉動到底有何意義?聖像又代表什麼?為什麼聖約翰等人會如此看重聖像?

我們首先針對反對聖像崇拜者所提出的「偶像說」 加以澄清,其次介紹聖像作為教義傳授的正面價值,最後再補充其教義上的重要性。
(1) 偶像問題:親吻或跪拜聖像,並不代表崇拜偶像。聖像並非偶像,而是一種象徵;所禮敬的對象並非作成聖像的材料,而是所描繪的個人。這在反對聖像的爭議前即 由修士利安迪(Leontius of Neapolis, 死約650年)澄清:「我們並非尊崇木頭,而是被釘十字架的基督…當十字架上的兩塊木頭結合一起時,我會敬拜代表基督犧牲的十架圖像,若是兩根木頭分開, 我會把它丟開、燒掉。」 因為聖像僅是一種象徵,正教信徒並非加以崇拜,而是予以禮敬;聖約翰就曾針對實體象徵的禮敬和對神的敬拜加以詳細區分。
(2) 聖像作為信仰教導的一部分:聖像是教會用 來教導信仰的工具之一,利安迪就曾說道:「聖像如同展開的書,讓我們想到神」。那些缺乏學識或沒有時間學習神學的人只要進到教堂,就會從牆上所呈現的學到 基督信仰。支持聖像者說,若有外邦人要你讓他看看你所信的,把他帶到教堂的聖像面前吧。如此,聖像形成神聖傳統的一部分。
(3) 聖像在教義上的涵意:這裡我們來到反對聖像崇拜者的主要爭論–就算並非偶像,即使有其教導價值,聖像是否有其必要?支持聖像者主張,聖像能護衛道成肉身的 教義。支持和反對聖像者都同意神永生的特質無法被表現出來–「從來沒有人看見神」(約一18),但支持聖像者認為道成肉身能產生具像派的宗教藝術,神因為 變為人的樣式,所以能被描繪出來。聖約翰就表明,實體形象能表現出有形有體的神:
「以前因為神沒有一定的形體,因此完全無法加以描繪。但因為神 道成肉身,住在人中間,所以我可以造出神的形象讓人看見。我不敬拜物質,但我敬拜物質的創造 者–其因為我的緣故來到世上、降卑為形體,使我能得救。我因此不會停止敬拜這位使我得救的形體。」

反 對聖像崇拜者就因為未完全考慮到道成 肉身的意義,而駁 斥這些代表神的形象。他們就像許多的新教教徒,落入了所謂的二元論,認為物質會帶來玷污,相信屬靈的事必須是非物質的,因此拒絕任何實質上的形體。然而這 違反了道成肉身的精神,因著忽略基督的人性和形體,忘了我們肉體就如同靈魂需要被救贖和更新。因此反對聖像崇拜的爭論早期就和基督位格的問題緊密相連;這 不僅是宗教藝術上的爭議,而是關於道成肉身、以及人和整個有形宇宙上的救恩問題。
神 因為是有形有體,使物質可被救贖。聖約翰就說:「道成肉身, 使肉身成聖」;神使物質成聖,成為「靈的產物」,若肉身成了聖靈的媒介,則木頭和水彩亦能。 東正教的聖像教義事實上和其相信神物質和精神上的創造物皆可被救贖、得榮耀的信念息息相關。澤諾烏(Nicolas Zernov, 1898-I980)以下談及關於聖像之於俄國人的內容,就很貼切所有的東正教徒:

[聖 像]對於俄國人而言不只是繪畫,而是人的靈力透過 美和藝術來救贖創造物的動態表現。[聖像]上的色彩和線條不是用來模仿自然;藝術家們主要想表 現出人類、動植物、及整個宇宙能從現今的退化狀態被拯救過來、恢復到其應有的「形象」。[聖像]是受造物從墮落被救贖的保證…其藝術上的完美不僅反射出神 國的榮耀,也是物質回到其原始美與和諧的具體例證,可作為聖靈的媒介。聖像是轉化宇宙過程的一部分。
7. 尼西亞會議 – 聖像崇拜和東正教的勝利...........................................(文件)
反 對聖像崇拜爭議的結 束、第七次大公會議、以及843年東正教的勝利,為第二階段的正教歷史畫上句點;其中七次的大公會議對整個東正教最是重要。對於教會 成員來說,這些會議從過去到現在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也是眾學者、神職人員以及信徒所關注的焦點。迪恩•史丹利(Dean Stanley)即說道:「也許生活在西班牙或義大利的農人會對康士坦丁或天特等地名感到陌生,但他們必定對其教會依附在七次大公會議的決議下有所認知, 並期待第八次大公會議的舉行,以消弭罪惡」。東正教會常自稱「七次大公會議的教會」,但這並不代表東正教會從787年起就停止任何腦力激盪,而是視這七次 大公會議為神學的黃金年代,其中決議更是繼聖經之外、正教會在每一世代尋求解答時的準則和指引。

摘錄自:『教會史』

Callistos Ware 著﹐第2章。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 迦克敦會議 – 正統信仰的勝利(文件) (利奧的《大卷》)

兩 年之後,皇 帝馬西安在迦克敦聚集了一群主教,召開拜占庭教會和西部 地區眼中所謂的第四次大公會議,這次局勢則看好安提阿。會議中拒絕狄奧 斯科魯斯的基督一性論,認為基督具有一個不可分割的位格,祂來自、且具有神人兩性。眾主教擁立羅馬教宗利奧(St Leo the Great, 死於461年)的《大卷》,當中強調基督神人兩性的分別,但也同時維護其單一位格的完整,之後並在信經中宣示:「是同一基督,是子,是主,是獨生的,具有 二性,不相混亂,不相交換,不能分開,不能離散。二性的區別不因聯合而消失,各性的特點反而得以保存,會合於一個位格,一個實質之內」。我們可以說,迦克 敦信經所反駁的包括一性論者(「具有二性,不相混亂,不相交換」)、以及涅斯多留的門徒(「是同一基督,不能分開,不能離散」)。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六次大公會議(西元325-681年)

打擊異端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公會議時期的教會(323-843年)

帝國教會的建立 | 打擊異端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諾斯替教派的挑戰
The Challenge of Gnosticism

諾斯替教派不但在基督教會內、也在基督教會外興起一股思潮,
這兩部分的觀點表達出各自的靈修內涵
(本冊書中有另一章節,專門以諾斯替教派為主題,詳細說明此思潮之興起與運動)。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殉道 ---- 一種靈修形式
Martyrdom as a Form of Spirituality

儘管Origen採取了諾斯替主義的靈修方法,他還是認為最高形式的靈修是「殉道」
(自從新約出現的時期,之後又透過Irenaeus的發揚至今, 教會普遍認為殉道是最高的靈修形式)。
在他的著作《關於殉道之忠告》(Exhortatio ad martyrium)當中,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耶穌基督之禮拜與神職運作
The Worship of Jesus Christ and His Priestly Function

「基督現在在哪裡?」
這個問題的解答來自於祂的生天,祂「坐在聖父的右手邊」,
是一位永恆的司祭(hiereus, archiereus),為了人類向聖父求情。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期教父時代
The Early Patristic Period


宗徒時期後期(從第一世紀末至第三世紀初)的基督教靈修,其構成元素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以聖餐為根本的教會結 構逐漸形成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回中世紀的靈修
Toward Medieval Spirituality

教父前期保存下來的基本靈修指導,經過了第四世紀的黃金時期、教父後期和拜占庭時期的流傳與演變,
成為一套完整的靈修指導並傳承至今。
這個珍貴的歷史遺產,包含了兩個基本精神與態度: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末世論觀點看初期基督教
Primitive Christianity
The Eschatological Outlook

基督教會的誕生,源自於猶太文化後期的歷史背景與人民期望,
先知們所預言的「上帝子民的命運」藉著基督教會的出現而圓滿,
而基督教的靈修,也在當代猶太教信仰的影響下脫穎而出。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