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charist 第一章-聚會聖事

4
最後關於聚會與共同慶祝的相同概念,是在聖餐禮結束時的實體背景中具體表達出來:就是聖 殿。
禮儀祈禱書非常詳盡的描述了教堂建築的外觀與設計,還有若干細 節當中的「象徵性」意義。
然而在這些定義與描述中,並未提供在基督徒聖殿、聚會、以及聖餐禮的集會特性的一項顯而易見的聯繫。


關於東正教的教堂建築,還有「對聖殿的虔誠」期間複雜的發展,我想在此我們無須再多贅述,
只要回想最初的基督教聖殿尤其是教堂建築中最重要的部份,這是整個教會的聚集地點,也是聖餐禮中擘開餅的地點。
在聚會概念中的這個附屬關係,就在於基督教聖殿的新穎和它的發展原理。
不論這項發展有多麼複雜,論我們現前稱之為「神秘性」虔誠的影響有多大,
就是聖餐禮聚會中的概念,被證實為一項具統合性與指引功能的元素。
一如早期基督教時期或今日,無論是最為淋漓盡致的拜占廷建築或其俄國式的分身皆然,
聖殿被視為在教堂中、被視為天國與塵世的聚會,還有在基督中的所有萬物,它們構成了教會的本質與目的。


教堂建築的形式與聖像圖也證實這一點。
形式—教堂是特別要表達相同關係、相同「對話架構」的「空間組織」,
我們已經知道對話架構是在聖餐禮聚會的秩序中, 扮演一種決定性的因素。
在既談與至聖所之間就有這麼一項共同關聯:一個是約櫃,另一個是中殿,也就是人群聚集的地方。
中殿一直延伸到祭壇處,我們可以在這裡發現它的目的。
但是這個「祭壇」必須與中殿相連,而且也只能與它相連。


雖說現代的禮儀性虔誠把至聖所視為一個封閉的、只有入門信徒才能進入的所在,
而其名稱亦標誌著這是個特別「神聖」的地方,強調其有別於平信徒所站立的外場,而外面是「世俗」性的。
要顯示這個觀點是晚近才出現並且是錯誤的並不困難,更重要的是它對教會極其有害。
它的作用只是在於持續為教權主義提供養分,對正教而言「教權主義」是一個徹底陌生的名詞,
而這種作法就是把平信徒貶低為二等公民,用否定性的術語來定義平信徒為一群「沒有權力」進入某些特定場所,
不能觸摸特定的物品、不能參與特定活動的人。
很遺憾的也就因為這樣,在我們之間便崛起一票教士人員,只看到自己教士身分的本質,
毫不讓步的「捍衛」這些神聖 的事物,不讓平信徒接觸,而在這種「捍衛」中得到異樣的滿足與快感。


但是讓我們再次重覆一點:這種對於祭壇的概念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同時這是個錯誤的概念。
當然這要歸因某種默契,認為聖像屏風的作用就是一座阻擋平信徒的 「牆面」,把他們與不能通行的地方分隔開來。
然而以今日正教信仰來看十分令人匪夷所思的一點,是聖像屏風最初設置的目的是完全相反的,
不是要分隔,而是要統合。
聖像可說是見證人,更貼切的說,是神性與人性、天堂與塵世統合的結果,這是由耶穌基督所成就的任務。
所有的聖像畫在本質上都是道成肉身的聖像畫。
因此聖像屏風是起源於「塵世的天堂」這樣的體驗,作為「天國已近」的見證。
就像教堂建築中其他的聖像畫一樣,這是教會觀點的化身,
一如在教堂中、一如統合了可見與不可見的世界、一如表現出新的和被轉變的創造一般。


很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正教的這個聖像傳統卻經歷了被邊緣化的命運,結果聖像與聖殿的觀點彼此之間存在的關連性,
幾乎整個從教會意識中消失。
今日的教會已經不再有聖像畫了,不然就是掛一堆與聖殿毫不相干的畫像,或是用各式各樣的「飾物」來「裝飾」教堂,
教堂不只是被這些瑣碎小物佔據,甚至連聖像都淪為整體裝飾的一個局部的枝微末節而已。
類似悲劇的另一個方面是聖像屏風先是在形式上而後在意義上的逐漸退化。
以祈禱曆書之中所記載的規定,一個聖像畫的「架構」或者說一個和諧系統,自然會需要支架來支撐,
後來就轉變為裝飾著聖像畫的牆面。
一開始是畫需要牆,後來變成了牆需要畫,以這種方式畫變成牆固有的附屬品。


我們只能希望現今各處對聖像畫所喚起的興趣,從對聖像畫本身至其藝術製作層面的了解,
能夠引發對於教堂建築中的聖像屏風其重要性的再生,
並且能夠讓我們回 歸我們所能在為數眾多的早期教堂中體驗到的感受:彷彿聖像畫也參與的教會的聚會,
表達意義、提供永恆的演示感與節奏感。
整個教會、全體會眾,具備不同的 「身分」,從先知、使徒、殉道者到聖徒,好像都一起向天堂飛升,
在基督的國裡被祂高舉至祂的桌邊。


在此我們還必須指出,這種對於至聖所以及聖像屏風必須作為分隔的態度也是錯誤的,
因為這明顯與教會的禮儀傳統互相矛盾,這項傳統只知道聖殿與祭壇桌的聖化儀式,
而不知道任何至聖所的聖化儀式要跟中殿分開。
就像祭壇桌一樣,整個聖殿都被聖油所膏,整個教堂都因此而被「封印」了,就如同一個至聖所,一處神聖的所在一樣。
我們可以清楚得知,在複雜的、真正「拜占庭式」的聖殿聖化職務中,當聖骨要被帶攜帶並置放在祭壇桌上時,
主持的司鐸不是在至聖所的門邊卻是在教堂的外門高喊:「接納你的君王,噢城門哪!」
為了詳細解說這部份,
帖薩隆尼亞的西門(Symeon of Thessalonia,關於事奉禮儀中「象徵的」與「神秘的」該領域之詮釋,此人已成一家之言)
寫道:
「殉道者,以聖骨的樣貌出現,而大主教代表基督, 教堂代表天堂…大主教唸出入祭式的祈禱,
召喚主持儀式的司鐸以及同在的天使們…然後他手指聖殿的門,並將其開啟,
耶穌基督的見證人經由全能的父向我們顯現,就在祂們的天堂住處開啟之時…」。


由於為數眾多的文獻記載,很明顯的這場儀式所進行的時間,是在當「王門(royal doors)」開啟之時,
這裡說的不是至聖所的門,而是教堂本身的門,當聖殿本身被視為塵世間的天堂,教會的會眾舉行聖餐禮的時刻,
主會藉由他們進入「原本關上的門」,與會眾一起進入祂的國度。


我們應該更加詳細的探討聖餐禮中的祭壇,到底在與所謂的「小入祭式」之間所具備的關連有何意義。
現在我們現要強調的不只是聖殿與會眾之間的基礎關聯,還有 聖殿本身的具備的「教堂」的意涵,
「如同教會般聚會」的意涵,這些概念又是如何轉變為建築上的形式、顏色與圖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