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charist 聖言聖事 第四章 4

2

在 禮儀書的數本手稿中,小入祭式被稱為攜帶聖經入祭。在現代版本當中這 個部分的重點變成聖經本身:輔祭以勝利的姿態從北邊聖像屏風處,拿著聖經經過 王門進來後把聖經放在祭壇上。現在想想我們先前所談到的,當主禮司祭和信中進入聖殿時,小入祭式的原義為何。很明顯的,「攜帶聖經入祭」可以說是小入祭式 的第二種形式。在古代,入祭儀式進入聖殿後,主禮司與共祭會走到「他們的位置」聆聽讀經。今日,原初的小入祭式已經不再是整個儀式的第一個部份了,「攜帶 聖經入祭」已經取代這個部份的意義了。為了要了解這個意義,在此必須針對教會草創期最初的形貌做一些解釋。

現 代的儀式執行裡面,祭壇是 主禮司祭共祭人員一個很自然又不言而喻的「所在」。但是古早時期卻不是這樣的。走向祭壇並在旁進行服事,只限由信眾的禮 儀來進行,這裡講的禮儀是祭獻與聖化貢品。主禮祭司只在要將供品放上祭壇時才會走出來,其餘的時間,就如每日或每年週期重複的服事一樣,主禮司祭與其他人 員的位置是在「祭壇四周(bema)」,亦即在人群之中。到今天還是可以在主教寶座的位置安排上看的出端倪—教堂中間區域是俄國人,讀經台右邊是希臘人。 事實上即使在今天,非聖餐禮的儀式當中最重要的部份—讚美主聖名(polyeleion)—是在教堂中間進行,因此祭壇桌的功用就僅僅是主的晚餐桌,無血 的供品放置的祭獻桌。這個儀式可以說是有兩個中心點,一個是聚會本身,一個是在祭壇邊。因此禮儀的第一個部份,「如同教會般的聚會」,聆聽讀經以及講道, 並不是在祭壇處進行,而是在聖殿,其中主禮司祭和其餘神職人員有他們在人群中的特別位置。進入聖殿的入祭(小入祭式的第一個意義)後面接著是主禮司祭和共 祭登上他們的「位置」,要慶祝道的禮儀(小入祭式的第二個意義),然後他們登上至聖所和祭壇,是為了獻上祭獻品並將其聖化(現在的大入祭式),經過這三個 「入祭」以後,教會聚集的基礎象徵作為飛升到上帝的國度,就在此表達無遺。

造 成這種原初教規制定崩裂瓦解、改頭換面的原因,首先是第一 個入祭(進入聖殿的儀式)的消失。再來,祭壇四周不再是主禮司祭與共祭執行所有儀式的所 在,僅僅只有聖餐禮時才使用。這個改變最明顯的地方是聖經後來都放置在祭壇桌上不動,作為早年教會被迫害時,聖書被沒收的象徵。往後的所有儀式都照著相同 的順序執行:聖書從外面被帶進來室內。但是隨著迫害的結束,以及基督教的雄偉大教堂出現,放置聖經的所在自然變成聖殿,以及裡面「神聖的神聖」所在,也就 是祭壇。祭壇變成兩種禮儀的焦點,雖說方式不大一樣。因此,在為所謂的「慕道者」所舉行的禮儀,還有在所有非聖餐禮的儀式中,聖經是從祭壇被取出,時至今 日變成放在教堂正中央的讀經檯或是主教堂座被誦讀,而聖餐禮依舊是在祭壇邊進行。

所有這些「技術性」的細節對我們都很重要,只為了要顯 示出小入祭式漸漸消融於三處。一是聖餐禮開頭時,會眾的進堂;二是第一次進堂完成飛升之後,進 入聖殿裡面的至聖所(就是進行三聖讚的祈禱與唱詠時走向祭壇的動作);最後是「聖言的聖事」禮儀開始部份完成時。

現 在回到「攜帶聖經入 祭」的討論。我們可以說閱讀經書固然是根本的基礎,而了解聖言的禮儀還有它與聖餐禮的關連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在此我們發現與聖 餐禮平行的一個關係中,祭獻物的聖化是在獻上祭品之後。到此我們應該回想起,在正教禮儀傳統中,聖經所扮演的角色,其重要性不只是作為誦讀而已,還有它本 身作為一本書的重要性。這本書應受到與聖像畫和祭壇一樣的崇敬。指示中說我們必須親吻它,並焚香表示敬意,並且上帝的子民都要受到它的祝福。最後,在幾場 儀式中,像是主教的按立,懺悔或傅油聖事等,聖經都是以一本書的姿態參與的,而非以其中的內容出現。這是因為對教會來說,聖經是一部基督顯現並存在於我們 之間的有聲聖像畫。最重要的是,它是祂復活的聖像畫。所以這個攜帶聖經入祭的動作,就不只是一項「表演」而已,不是一項對過去事件的戲劇化形式神聖表現 (譬如說基督到外面去祈禱,然後主禮司祭就扮演基督形象攜帶著這本聖經),而是復活的主成就祂承諾過的話:「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我 就在他們中間。」(馬太福音18:20)當聖餐禮的祭獻物在獻上祭壇之後被聖化,因此誦讀聖經與高聲宣認才會在聖經出現後進行。這個「攜帶聖經入祭」是一 個聚會,一場與基督會面的喜樂歡聚,並且由為我們取出這本書中之書來完成。這是一本永遠都能轉化為力量、生命與神聖的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