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charist 供奉聖事(第六章)6

3

聖 餐祭獻是以嚴肅的儀式作為開始,現在通常叫「大入祭式」。這是次要的名稱,因為在禮儀書中是找不到這個名字的。當時這個儀式的原意,是把犧牲帶到 祭桌邊,但是後來這個意義卻變得有些含混不清,然後帶著祭品進入至聖所的部份與我們所熟知的圖像式象徵主義的連結過於緊密,開始被詮釋成救主榮入聖城,或 是約瑟與尼哥德慕埋葬基督等等,所以大入祭式這名稱就被引進,成為固定的用法。

我 們必須知道,這個大入祭式的象徵複雜性,其主要來源是 循序漸進地將聖餐供品的準備,也就是所謂祭獻品字面上的意義,與禮儀本身分開,把它變成一個 獨立的儀式,還用一個專屬的名詞叫聖餐檯之準備(prothesis,其希臘文proskomidē意指攜帶或搬運某事物到某地)。現代的儀式中,這個部 份的服事是在禮儀進行之前就執行,地點是至聖所旁邊,僅僅由神職人員完成。平信徒在這部份的參與已經縮減到將他們列出姓名所要被關照的個人祭品 (prosphora)獻上(從「外面」經過第三方之手)—「為…的健康」與「為…安息的靈魂」,即使這部份都還不見得在每個地方的教會都實施。

在 這個聖餐檯之準備中,以神學觀點來看,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順序,包含了一項特定的象徵式犧牲。聖餐餅的準備與羔羊的犧牲有關;把酒和水倒入杯中會 令人想到被釘在十架上的基督,從祂的肋骨中流出來的血水等等。同時也很明顯的是,這個表面上很複雜的象徵性儀式,根本不可能代替禮儀本身,因為這只是個準 備而已。

無 可避免的,問題就在此出現了:這些象徵意義為何?就如我們先前所提,這種可以說是「預先」的犧牲與祭獻,涵蓋了聖餐禮的本質 意義嗎?要了解這個禮 儀的意義,這些問題具有極高的重要性,但是卻輕易被我們的經院神學所忽略。就精研禮拜儀式的人來說,他們的答案完全與那個「象徵式主義」有關,好像這是從 我們的崇拜中一脈相傳下來似的,這根本回答不了什麼。然而這就是重點:在本質之中,本儀式是根植於道成肉身,並傾向呈現上帝的國度臨到於權能中,這個儀式 將「象徵」與「現實」的對照排除於外。但同時,歷經數個世紀以來的每一天,數以千計的司祭,當在聖餐餅上劃上十字型切口時,他們在敬畏與信心中反省,複誦 神聖的字眼:「被犧牲(祭獻作為犧牲品)的是上帝的羔羊,祂帶走世上的罪惡。」

這 是什麼意思?難道「只是一個象徵」,在其中「實際上」 什麼也沒有發生、什麼也沒有完成、沒有任何真實性嗎?但是我們小心提出一個疑問:到底為何有 此需要?在至聖所裡面單獨執行,從平信徒的眼前被移開,從教育的角度來考量完全無法像一堂「課程」一樣產生任何貢獻。我們實在必須更深刻地分析這個問題, 因為對聖餐禮的正確理解以及在其中所完成的聖餐祭獻,都要靠這個問題的答案來釐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