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charist 感恩聖事 (第九章)

「凡事謝恩。」

帖撒羅尼迦前書5:18

在 禮儀書中,感恩的祈禱在聖餐慶祝中扮演其高峰與成就的角色。長久以來一直被西方 或希臘派神學擷取其中的部份,以「前言、神聖、紀念 (praefatio, sanctus, anamnesis )」這樣的命名來區分。這種分配符合於聖餐禮的祈禱架構與順序,應該是可以促進聖事作為成就的理解。吾人一定要謹記在心的就是,這的確是形塑於禮儀研究中 的一個系統。然而很奇怪的是,事實上它卻導向一個相反的效果。在禮儀專家與神學家的認知,以至於到後來信徒本身的理解之中,都把這部份視為由數段不同的祈 禱所組合起來的部份,而不是單一的祈禱,雖說實際在進行時,還是會把它們一段一段接續唸過。再者如果這幾個部份的歷史「源頭」,以及它們從古早就流傳至今 的不同聖餐禮文本,其中的異同之處如果還是這些禮儀專家有興趣的研究課題,那麼早在許久以前神學家確就已經把興趣轉移到他們所謂的「聖化元素」,也就是聖 餐禮是何時又如何經歷轉變的議題上了。

聖 餐祈禱的這種支離破碎,當然就導致了現在絕大部份佔上風的司祭悄聲唸誦的趨勢—也就是「對著他 自己」唸誦的作法,這是完全不見於早期教會的。至於 為何後來會出現這樣的作法,當另行補充(遺憾的是希瑪曼神父未能在去世前完成這份補述—編按)。現在我要說的,是經過了好幾世紀的現在,平信徒,上帝的子 民,也就是使徒保羅稱做「然而你們是蒙揀選的族類,是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民,是屬神的子民」(彼得一書2:9)的這一群人,根本沒有聽過因而也不知道 名副其實的祈禱中的祈禱為何—奧秘在這個祈禱中完成,教會本身的呼召與精華也被實現。現在所有的信徒聽到的都是個別的呼求、破碎的詞語,無從理解彼此之間 的關係甚至連最簡單的意義都付之闕如,就像這裡的:「…唱這勝利的讚頌、大聲喊叫、聲明並且說…」如果我們再補充一件事實,就是許多正教會把這些祈禱文當 成「秘密」處理,更甚者,就乾脆在王門後面進行唸誦,有時還拉上祭壇的簾子,那麼要說這種感恩祈禱因為不符實際需求而自教會服事中被剔除,應該也不算誇 張。我再重複,平信徒不知道、神學家沒興趣、而司祭被迫在唱經班高歌時(常常根本是在開「演唱會」)必須瞥上一眼,但他幾乎也不了解全副的、整體的意義為 何。而最後在禮儀書本身,長久以來都是在印刷一些支離破碎的詞句,用一些毫無道理的省略法將詞句分開,同樣地,也會有一些不知不覺就出現的字詞意外插入原 文當中。

依 這種情形來看,老實說,除了衰微的跡象之外我所見到的別無其他,因此我們需要著手討論聖餐祈禱與它的至一性帶來的啟示,也就 是說,研究這些部份是 如何被被禮儀研究與禮儀執行聯合起來切割掉的。我再強調,因為唯有在體裁完整的條件下其意義和力量才能呈現出這個完成聖事的行動,一如聖餐聖事的成就一 樣。

現 在讓我們立刻把注意力放在聖餐祈禱的多樣性上。這是很久以前就給予我們,而且一點也不與其至一性相斥的。早期幾乎每個教省都有自己 的感恩經 (anaphora),就是各自有各自的感恩祈禱形式與文本。早期的教會並沒有後來發展出來的對於所謂一致性的狂熱追求,因此也不會在至一性上面尋求這種 一致。即使到了今日正教會中依然存在兩種事奉聖禮,一是聖金口若望,一是聖大巴西略(St Basil the Great)的,兩者間主要的差異即在於感恩禱詞的文字。因此,當我們提到這個祈禱的至一性時,我們的意思不是在指那種外在的、禮儀性的至一,這在正教會 裡是不存在的,而是一種不可衡量、更為深刻的事物。我們所說的是教會信心與體驗的至一性,這裡也是所有祈禱的發源之處,因為儘管語義上有所差異,它們都還 是表現出了相同而且是構成整體不可或缺的經驗,是相同的知識與相同的見證。具備了這種經驗的人可以異口同聲提出這樣一項意見,聲明所有人類的文字皆不足以 定義這種經驗,而對於他們而言,這種經驗是在最簡短、最少又最單純的文字當中活著、生長著並成果豐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