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eucharist 紀念聖事(第十章)

9

這 就是教會對十架的知識,是它對十架原初的體驗,在它的整個禮儀傳統中被見證,尤其是被聖餐紀念所見證。就如感恩祈禱所言:

記念著這救恩的 命令,和祂為我們所行的一切:十字架、墳墓、第三日的復活、升天、坐於右座,第二次榮耀的再來…

請 容我們強調,這些對十架的種種列舉,並 非把十架獨立出來或是要將它與其餘事件進行對照,而是與其他事件一起架構出宛如飛升的一系列事物,是一個在 勝過「這個世界」的上帝國度裡,由基督取得的單一項勝利的紀念。然而這個勝利是在一連串勝利中被實現的,每一件小勝利在下一件當中找到自己的成就,也就是 勝利進展的行動,朝向那個到底而去。這時基督「把國度交給父神…那時神在萬有之上」(哥林多前書15:24, 28) 。基督的犧牲之愛,這單一的犧牲,在所有的勝利中被基督整個獻上,將這些勝利統合在一起,將它們轉變成單一項勝利。

在 此關於基督單一與無 所不包的犧牲,揭示在這個鑑別犧牲的「傷害」中,包藏在經院哲學骨子裡的「支解」,主張基督在此犧牲裡面僅只獻上受苦與死亡。 當然這個傷害首先深植於一面倒的「律法性」理解,把犧牲的概念詮釋為贖罪(atoning)的行動,與罪和死相關,作為兩者的補償。因此根據此行動的本 質,就「需要」受苦與最終的死亡。之前我們在聖餐禮作為祭獻聖事那一章提過,這完完全全是一面倒的錯誤。在犧牲的本質當中,並不是與罪和死而是與愛連結: 這是愛的自我啟示與自我犧牲,沒有哪一種愛是不需要犧牲的,因為愛就是把自己奉獻給他人,把自己的生命置於度外,並對他者完全地服從,而這就是犧牲。如果 在「這個世界」犧牲實際上與受苦不可避免地產生聯繫,並非由於其本質,而是與「這世界」的本質有關,因為它就在邪惡之處、在墮落而遠離愛之處。

這 部份我們稍早已經提過,在此無需贅述。現在的重要議題,是教會的聖餐體驗,在這個聖餐就如犧牲的體驗中,這個犧牲擁抱了基督的整個生命、牧職,或 者更確切地說,就是基督本身。因為基督是完美的愛,所以是完美的犧牲。祂的犧牲不只是在祂的救贖牧職中,而尤其在祂身為子的身份中,祂在愛以及對父完美的 順服中獻出祂自己,我們的確可以毫無恐懼,無須擔心自己將陷入與描述上帝之美的古典教義相互之間的矛盾中,去尋找聖三生命的犧牲,甚至更進一步,我們能夠 在作為聖父、聖子、聖靈彼此之間的完美自我祭獻,其至聖的聖三之中沉思上帝之美,是為神聖之愛,因此是為完美犧牲。

聖 子為聖父獻出永恆 的犧牲,經由對父之順服將之轉變成為了這世界的生命獻上祂自己。經由自己化為肉身、承擔人性、而為一切之永恆成為人子,祂做出這 樣的祭獻。從約翰那裡受洗時祂祭獻,並在祭獻之中承擔世人所有的罪。在祂的講道與神蹟中祂祭獻,然後祂在最後晚餐時呈現並賜予門徒上帝的國度時完成這祭 獻,這是完美的自我摒棄、完美的愛與完美的犧牲之國度。

但 因為這個祭獻是在「這個世界」完成的,因為它從一開始就見識了罪所有的表現形 式,從被希律王殺死的嬰孩,到整個世界的懷疑與不信,以至於經學教師 以及法利賽人的瘋狂恨意,這整個祭獻從一開始就是十架—是受難與它的接納、道德的掙扎與戰勝,這是被釘上十架最深刻的意義層面。「他心裡憂愁難過」—這裡 所說的是最後的掙扎,在客西馬尼園遭遇背叛之夜最後的竭慮,但是這憂愁是為了圍繞在基督之間的罪而憂愁,難過是因為對於失去對「祂自己」的信心而難過,因 為祂已降世為人,祂的臨在經過一輩子時間並執行了牧職。而在耶誕節時教會演出關於受難週的特定徵兆,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要在這十架的喜樂中沉思,這是自 久遠以來必然會銘刻在十架上的。

而 基督在塵世間的整個牧職,就是祭獻—在「這個世界」,「為了我們人類以及我們的救贖」—屬於永恆的愛 的犧牲,所以全部都是在這十架上,在「這個世 界」。以喜樂和上帝國度之贈禮完成於最後的晚餐之中,祂的牧職完成於十架上的掙扎與得勝。這是相同的祭獻、相同的犧牲、相同的得勝,而最後經由十架以及作 為十架,這個祭獻、犧牲與得勝被傳遞並賜予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因為在「這個世界」,尤其是在我們自身當中,唯有經過十架,前往指派給我們的國 度,飛升到該處的喜樂與完整才得以達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