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會議時期的教會(323-843年)

帝國教會的建立 | 打擊異端

1. 尼西亞會議 – 亞流主義的挫敗
2. 君士坦丁堡會議 – 關於聖靈的教導
3. 以弗所會議 – 涅斯多留主義的推翻
4. 迦克敦會議 – 正統信仰的勝利
5 & 6. 君士坦丁堡會議 – 迦克敦決議的確立 – 基督一志論的推翻 | 關於聖像的爭議
7. 尼西亞會議 – 聖像崇拜和東正教的勝利

帝國教會的建立

西元312年 的某日,當君士坦丁大帝隨著軍隊橫跨法國境內時, 他抬頭往天空一望,
看見一個十字架光芒、以及「靠此得勝」四字,因為這個異象,君士坦 丁大帝成為第一位接受基督信仰的羅馬皇帝,
從此轉變了教會的處境,也結束了第一階段的教會史,展開拜占庭的基督教帝國。


君士坦丁無疑地為教會史帶來新的一頁:隨著他皈依基督教,結束了迫害和殉道的時代,
充滿墓窖的教會轉而成為帝國的教會;
因著先前的異象,也使君士坦丁和里切略大帝在313年頒布「米蘭諭令」,宣示官方對基督教信仰的寬容。
不久,君士坦丁甚至將基督教的地位置於眾宗教之上。
他去世五十年後,狄奧多西大帝不但延續其政策,並立法使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
從前不被羅馬當局認可的教會,至此開始蓬勃發展,反倒是其它宗教開始受到壓制。


君士坦丁的異象,使他在位時作出另外兩項重大 的決定,直接影響到之後教會的發展。
首先在西元324年,他將羅馬的首都從義大利,往東遷至希臘博斯普魯斯海岸的拜占庭,並將首都易名為「君士坦丁堡」。
這背後部分是因為政經因素‚但也牽涉到宗教方面的考量–脫離舊羅馬充滿異教色彩的影響,建立理想的基督教帝國。
隨著330年建立新羅馬,君士坦丁規定新首都內不允許任何異教儀式,
並使得君士坦丁堡在之後的正教歷史發展中,帶來決定性的影響。


其次,君士坦丁在西元323年於尼西亞召開首次的基督教普世性大公會議。
他認為欲確立羅馬政府為基督教帝國,則必須讓國家確立在正統信仰中,因此期望藉由尼西亞會議將教義正確闡述出來;
此尼西亞會議也同時清晰地呈現出當時國家和教會之間的關係。
如同該撒利亞主教優西比烏(Eusebius)之後所記載,當時君士坦丁主持會議,「彷彿是上帝的使者」,
會議結束之後,君士坦丁並設宴款待各主教,「整個宴會之美好難以形容。
皇宮門口部署著護衛隊和其他佩帶刀劍的軍隊,加上這些敬畏神的神職人員出席在旁,使帝王的宮殿中滿有平安。
有些人在桌上與皇帝用膳,有些人則輕鬆靠在兩旁的長沙發上,看起來彷如超脫現實的神國景象」。
直到皇帝尼祿當政,造謠迫害信徒,才使情況大大為之一變。
尼西亞會議為七次大公會議揭開序幕‚在東正教會的歷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米蘭諭令、君士坦丁堡的建立、和尼西亞會議–為教會史開啟了新的一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