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I AM)」的奧秘

Archimandrite Sophrony Sakharov 著

若 談到「存有之源」的名字, 我們都知道,祂曾經如此自稱:「我是自有者。」(出谷記/出埃及記3:13-14) 只有百般榮幸,親身與祂相遇的人,才有能力將舊約與新約中所描述的「上帝的顯現」做一個區別。這個循序漸進的啟發,來自天上的國度,有著不凡的重要性,相 較之下,世界歷史中的每一個事件,都顯得微不足道。無論是世俗的活動,或是心靈對無限宇宙奧秘的領悟,都是人類為了進入「充滿愛的永恆空間」這個非言語所 能表達的奇蹟所做的準備。

好幾世紀以來,令人驚嘆的「自有者」的意義一直不被瞭解。儘管信仰十分熱忱,摩西與其他先知們(他們是摩西的 繼承人)都無法真正體悟上帝恩賜的全部 意義。他們主要是透過歷史事件來體驗上帝。他們在黑暗當中冥想、默觀,在聖靈中轉向上帝。當我們(即新約的子民)研讀舊約時,我們會發現上帝是如何暗示先 輩們:「我(I AM)」是一個同時具有三個「位格」的「存有」。有時候,上帝還以「我們」來自稱。「讓我們照我們的肖像,按我們的模樣造人」(創世紀1:26)「然後上 主天主說:『看,人已相似我們中的一個』」 (創世紀3:22) 還有一個更著名的例子,是描述亞巴朗(亞伯拉罕)的經歷:「他舉目一望,見有三人站在對面。他一見就由帳幕門口跑去迎接他們,就像他們只有一人那般對他們 說話。」 (請參考:創世紀18:2起之各章節)

追求有關上帝的知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無法一開始就獲取大量的成果,儘管上帝總 是永恆不變的顯現著。祂是無可分割的。基督使用了最簡單、最易 懂的語言來講述其中的奧秘,然而,即使是聽眾當中最聰明的,都無法理解。耶穌說:「在亞巴朗(亞伯拉罕)出現以前我就有。」(若望/約翰福音8:58) 「我與父原是一體」(若望/約翰福音10:30)耶穌回答說:「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他那裏去,並要在他那裏作我們的住所」(若 望/約翰福音14:23),「我也要求父,他必會賜給你們另一位護慰者,使他永遠與你們同在」(若望/約翰福音14:16)(在此引介了三個「位格」當中 的「第三位」),「當護慰者,就是我從父那裏要給你們派遣的,那發於父的真理之神來到時,他必要為我作證」(若望/約翰福音15:26)。

我 們注意到,基督在此只有稍微提及「聖父」,在祂人世間的生命快要結束時,才又提及「聖靈」。由此可知,直到祂安息前的最後一刻,宗徒們對祂還是有 所誤解,祂卻不急著跟他們解釋清楚到底什麼才是「神性的存有」。「我本來還有許多事要告訴你們,然而你們現在不能擔負。」(若望/約翰福音16:12)所 以,祂指出了我們應該要如何達到完美的認知:「你們如果固守我的話,就確是我的門徒,也會認識真理」(若望/約翰福音8:31-32),「但那護慰者,就 是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來的聖靈,他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 」(若望/約翰福音14:26),「當那一位真理之神來時,他要把你們引入一切真理」(若望/約翰福音16:13)。確實,祂來了,啟示了我們神性之愛的 全貌,然而這樣豐盛厚重之禮卻遠遠超越了我們所能理解的範疇。然而,祂並沒有收回這個禮物,而是耐心的靜待我們以愛相待,基督是「天主的德能和天主的智 慧」(格林多前書/歌林多前書1:24),祂一直愛著我們。

「我給你們所講論的話,就是神,就生命。」(若望/約翰福音6:63),這 個生命,由祈禱而生,從天上的「存有之源」那裡,透過愛降生到人世間,進 入我們體內。

要如何能夠描述啟示了上帝之「我(I AM)」的聖靈呢?祂與我們的心靈是如此接近,這種親近感又是如此真切,在祂內的喜悅就像發光一般。祂又和善又溫柔,我可以與祂面對面親密談話,跟祂說: 「祢是自有者」,同時間,又體會上帝的「我(I AM)」和這裡說的「祢是自有者」其實就是一切「存有」。祂是自生而沒有源頭的,自存而自足的。祂是絕對意識中的「位格」。祂的意識會穿越一切存在物。 「沒有遮掩的事,將來不被揭露的;也沒有隱藏的事,將來不被知道的。兩隻麻雀不是賣一個銅錢嗎?但若沒有你們天父的許可,牠們中連一隻也不會掉在地上。就 是你們的頭髮,也都一一數過了。」(瑪竇/馬太福音10:26,29-30),「沒有一個受造物,在天主面前不是明顯的,萬物在衪眼前都是袒露敞開的,我 們必須向衪交賬 。」(希伯來書 4:13)生命當中的每一刻,我們的每一次心跳,都在祂的手中。「光,在祂內沒有一點黑暗」(若望一書/約翰一書1:5)。沒有任何人事物可以逃過祂透視 萬物之眼。

「我是自有者。」的確,這就是祂,祂就是「存有者」。獨一無二的祂確實活生生的存在著。萬物只能藉著祂的意志,從「非存有 者」之無底深淵中被喚醒。 我的生命的每一個細微處,都從獨一無二的祂而來。祂充滿了我們的靈魂,用不曾有過的親密繫住她(靈魂)。與上帝的接觸,是一個永恆的標記,使心靈得到重 生,並且不再離開這個愛(上帝)。若是親身體驗到上帝,從這一刻起,將不再「以自然界的變化過程」來看待萬物,而開始透過「位格」之光來看待萬物。上帝本 具「位格」的特性。相像的人將會認出彼此。冗長而死氣沈沈的「無位格」狀態將會終結。整個世界和整個宇宙都讚頌祂:「願上天下地都歌頌讚美他,海洋和一切 水族都稱揚他!」(聖詠69:35/詩經69:34)上帝想要與我們同在,將祂豐富的生命引進我們的生命中,「使我們得到更豐富的生命」(請參考若望/約 翰福音10:10)。這是我們渴望獲得的天賦。

靈魂認識上帝,卻無法完全容納祂,只在祂那裡卸下自己的痛苦。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對神性之 天國的渴望,我們想要以自己微小的「存有」穿透祂。我們的祈 禱必須是熱烈的,才能體驗到各個面向。在我們主觀的感覺中,似乎是以「愛」來評斷事物的,用愛得到的體驗是無庸置疑的。然而,儘管,「愛」是如此波濤洶湧 的環繞著我們,在我們心中散發著光芒,完全依賴「愛」來生活也是十分危險而錯誤的。從神聖的文件資料當中,我們得知最純潔的童貞女瑪麗亞匆匆趕至表姊伊利 莎白那裡,想從她口中證實這個啟示是真的:她腹中的嬰孩將會誕生,這個孩子是偉大的,將會被眾人稱為至高者上帝的兒子,衪的王國沒有終結。(請參考:路加 福音1:32-33)還有另外一個例子,是關於聖徒保祿(保羅),他「被提到樂園裏去,聽到了不可言傳的話」(請參考:格林多後書/歌林多後書 12:4),「它取悅了上帝…將祂的聖子啟示給我」(迦拉達書/加拉太書1:16),還有,他去了耶路撒冷兩次,「將他在異民中間所講的福音託私下陳述」 給伯多祿(彼得)和其他有權威的人,「免得他白白地奔跑,或者徒然奔走了」。(迦拉達書/加拉太書2:1-2)。教會的歷史中記載著數不盡的類似事例,因 此,我們必須學會要求那些更有體驗的人來評斷我們的遭遇,分辨清楚這些經歷到底是出於自己的想像,還是來自至高者的恩典。我們必須知道,這樣體驗豐富的、 可靠的見證人,只有在教會內才能找到,教會過去的體驗是豐富而數不盡的,遠比個人的體驗還要深刻許多。很久以前,福音和書信中記載了許多宗徒們所留傳下來 的「直接來自於上帝的知識」。之後許多的教父(禁欲的苦修者、學識淵博者)又繼承了他們的知識,世世代代相傳至今,最重要的是,聖靈經常在背後支持著這些 留下個人見證的著作。我們相信,歷史中的任何時刻中,都可以找到見證者,就算是人類終結的時刻,這些關於上帝的真理也不會丟失。只有在權威性的證實之下, 我們才能信賴個人的體驗,這樣做,是要避免自己不夠節制。我們的靈魂應該要對「衝向上帝的那股衝動」稍加節制。在每一個步驟上,都要謹記,因自信而造成的 孤立,滿載著違背真理的可能性。所以,我們應該要不斷勤勉的向聖靈祈禱,祂將守護我們,使我們永不踏上非真理的道路。

從宗徒的時代以 來,信徒們就一直活在對唯一真實的上帝的祈禱中,活在聖父、聖子聖靈當中。在人類的語言中,永遠找不到合乎邏輯的術語,來表達出完整 的靈性體驗和對上帝的認知,就好像由上帝自己公開闡述自己那樣。代代相傳的新知識和新生活中所傳承的一切文字,在某種程度上,都無法詮釋關於上帝的「默 觀」體驗。試想,讓我們用兩個公式來定義「合一」。其中一個是我們比較常見的,即「施加外力使一些物質結合在一起」。上帝被理解為可以被分成「三個」獨立 的「物體」的「一個」獨立的「客觀物」。第二個公式中,我們把這裡所說的「物體」轉化為「位格」(這樣與「我是(I AM)」所帶來的啟示更符合),這樣一來,第二個理論把「我是(I AM)」詮釋為由「祂」(也就是「我是自有者」當中的「我(I)」)、「祢」、「我們」三者所組成的「單一的」獨立的「物體」。(這是Bulgakov教 授在他的文章中所提出的假設。)第一個公式表明了,我們可以將每一個富有神性的「位格」(中譯注:這裡使用Hypostasis這個字,用來表達兩種本性 (神性與人性)在基督的一個位格當中合而為一)切割開來,分為三份。但是在第二個公式裡,「位格」是定理的基礎,表達出「位格」之間的融合。

教 會採用一種超越了我們有限的語言的模式,教導我們如何以「三位一體」中的「位格」的存在模式來過生活,「我們不該混淆了這三個位格,也不能將此一 體分割為三份」。關於「道成肉身」(「道」取得人類的肉身)的定義,我們附加的解釋,似乎會弄得越來越複雜:「既非受造,亦非受生」(是「神格」取得肉 身),「其體不分」(一體三位…而三位一體)(請參考:亞大納西信經)。這樣一來,我們以理性運作的心靈,無法傾向哪一邊,就會像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身軀一 樣動彈不得。

默觀的修行,並不只是字面上的敘述,而是活生生的體驗。在純粹的祈禱當中,聖父、聖子、聖靈都在祂們的「同體合一」當中。

福 音上說:「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衪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若望/約翰福音3:16)聖靈引導我們進入神 性之愛的國度,我們不但活在愛之中,也開始瞭解到如果上帝(最初到最終)是「一位一體」的,祂就不是愛了。摩西詮釋了上帝之「我(I AM)」的啟示,他認為上帝是「一位一體」,並且要求他的人民遵守誡命,然而,「法律是藉梅瑟傳授的,恩寵和真理卻是由耶穌基督而來的。」(若望/約翰福 音1:17)「三位一體」是上帝,是愛:「聖父是愛,將聖子釘於十字架上;聖子是愛,犧牲於十字架上;聖神是愛,終將戰勝一切。」(節錄自:莫斯科的 Philaret都主教之言論)「耶穌知道他離此世歸父的時辰已到, 他既然愛了世上屬於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若望/約翰福音13:1)這就是我們的上帝的遭遇,沒有人願意救祂一把。然而,藉由聖靈的禮物,若望(約 翰)體驗了上帝的愛的生命力,並且以整個人的存在,領悟了這個愛是由獨一無二的「三位一體」的「神格」(也就是一種絕對的「存有」模式)所帶給我們的啟 示。舊約和可蘭經(這部經典,出現於新約之後許多年)當中「一位一體」的上帝並不是我們所說的愛。

去愛,就是要為了他而活,並且把愛他 當作是自己的生命。愛,將導致單獨的存有。因此,愛必須在「三位一體」中。「父愛子」(若望/約翰福音 3:35)祂活在「子」與「聖靈」體內。聖子則「永遠在聖父的愛中」(若望/約翰福音5:10),也在聖靈體內。我們都知道,聖靈是圓滿的愛。聖靈不斷從 聖父那裡發出,與聖父與聖子同在(聖靈由父藉子而發)。這個愛使整個神性的存有成為一個單獨永恆的運作。以這種模式結合之後,人類應該也要成為「一體」。 「我與父原是一體。」(若望/約翰福音10:30),「願眾人都合而為一! 父啊! 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你在我內,我在你內」(若望/約翰福音17:21)。

基督的誡命是從天上投射到人間的天國之愛。若是能掌握 它的真正內容,就能使人類的生活更相似於「三位一體」的上帝。祈禱,是瞭解這個奧秘的開端,我 們應該要像為自己祈禱那樣的,也為整個世界祈禱。在祈禱中,所有人類的種族都合為一體。重要的是,我們要從這個抽象概念中汲取精華,落實到具有存在性的世 界,這也就是存在論(本體論)的範疇。

在「三位一體」的生命中,每一個位格(Hypostasis)都承載著許多「神性」的「存有」, 因此,在動態上同等於整個「三位一體」。如果我們在 動態上同等於整個「人類共同體」,就是達到「神--人」的圓滿境界。這與十誡當中的第二誡命相同,「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瑪竇/馬太福音 22:39).

我們所獲得的啟示是無窮無盡的。就好像我們這些受造物終究無法完全瞭解「非受造的」(最先存在的「存有物」)上帝本身是如 何描述祂自己的。然而,聖 保祿(保羅)仍抱著希望。「我們現在是藉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我現在所認識的,只是局部的,那時我就要全認清了,如同我全被認清一樣。」(格林多前書/ 歌林多前書13:12)

從基督教世界的歷史中,我們觀察到兩個神學的趨勢:其中之一,持續了很多個世紀,此神學調節了「三位一體」的上 帝和我們的思考模式,另一個趨勢則召 喚我們懺悔,徹底轉化我們的「存有」,使我們終其一生過著遵守福音教導的生活。前者是值得嘉獎的,在歷史中也佔有重要地位,然而,如果這樣的概念沒有落實 到生活當中,將注定失敗。耶穌回答說:「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 我們要到他那裏去,並要在他那裏作我們的住所;」(若望/約翰福音14:23),這是我們圓滿靈性知識的做法。我們應該永遠將聖父、聖子和永不分離的聖靈 放在心中,這樣一來,我們將得到關於上帝的真正靈性知識。

St Simeon the New Theologian(公元949-1022)在他的第17首聖頌中引述了某個盲目、不信上帝的人,由於見識淺薄,對上帝又缺乏深刻體驗,所以不相信教會 這樣的教導:「肉眼不可見的、永不墮落的造物主從天上下到凡間,在祂體內將兩種本性(神性與人性)融合在一起。」然而,在St Simeon其他聖頌中,又不斷重複著對這種體驗的強烈信念,因為他已經一次又一次的經歷了此種融合。當不朽的神性之光遍及人類,人們就會被轉化,變得與 此光一模一樣。神性與人性的結合,在彼此的意識中,由造物主的意志來達成。如果,人們像St Simeon在前一個例子當中所說的見識淺薄的人那樣,無法辨認出神性與人性的結合,那麼,這樣的合一就只能發生在過世的人身上,而不是在世的人了。如果 一個人根本察覺不到,那麼永恆的生命要如何進入他的體內呢?如果一個人根本無法覺知如此崇高的事件,像太陽那般的神性之光怎麼可能照耀他的心靈?當我們與 上帝的肖像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上帝才能將關於祂的真實知識傳授給我們,即「祂是自有者」。透過聖靈和聖子,我們才能認識聖父。並且,人類就能在其能力範圍 內看見上帝。

對我們基督徒而言,耶穌基督是萬物(無論神性或人性)的基準。「因為是在基督內,真實地住有整個圓滿的天主性」(哥羅森書 /歌羅西書2:9)在人類 體內也是如此。祂是我們最完美的理想。在祂體內,我們找到一切問題的答案,若是沒有祂,我們將無法解決這些困惑。祂是宇宙真理與奧妙的座標。如果基督不是 上帝之子,「救贖」(來自聖父對人類的接納)將永遠無法被人類理解。藉由基督,人類一步步走向神性的永恆。

摘錄 自:Archimandrite Sophrony Sakharov (2001) (2nd ed.) His Life is Mine. Chapter 2: Τhe Enigma of I AM. New York: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資料來源:http://www.oodegr.com/english/psyxotherap/enigma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