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ification in christ Part Three

Part Three

I

與神合而為一的人類學和宇宙學狀況概論


在星期三傍晚,大約在晚間的第四個小時(半夜十二點鐘左右),我們在教會集合。
在牧師祝禱完、六段聖詠、唸完阿利路亞、唱完三位一體的頌讚詩歌之後,我們閱讀埃及聖馬利亞的一生。
接著,在唸完詩篇第五十篇後,我們立刻開始慢慢詠唱教規,懺悔地劃十字,
在每個特羅帕里翁(troparion希臘正教禮拜儀式中唱的短讚美詩或詩節)鞠躬三次,
口中念念有詞地說著:「主啊,憐憫我,請憐憫我。」


這些規定於大齋期(Triodion)中,有關彌撒典文的唱法,不但詳盡形容了這個儀式,
也闡明了這儀式在總括人類學和宇宙學中的進行儀式。
禮儀指示定義了禱告詞該如何頌唸,使禱告變得更真實、有效,
在這種環境中,人可以將他生命中的一切面向-智能、意志、良心、情緒、感覺和身體-完全集中在神上面,
持續努力地追求祂,好讓祂純化這人的一切、點亮他的內心深處,好讓這人把生命所有交託給神,與祂合而為一。


在晚間第四個小時-也就是午夜時分,教會會眾聚在一塊兒,吟唱六段聖詠,聽牧師祝禱-
在此時所進行的一切儀式,象徵了基督的再次來臨,因此教會被夜間的黑暗和寂靜籠罩-
但是在儀式完成之後有歡唱,敬拜三位一體的神(也就是阿利路亞和三位一體的讚美詩),
再來是詩篇歌集的的吟誦(這就是為信徒所要面對的漫漫長夜的鼓勵):這些都構成了我們對時間和空間的認知;
在這樣萬物俱寂的時刻,人們可以專心禱告-也就是人與神之間的交通,可以不被打擾地發生。


到現在為止,此儀式是遵守著天主教早課的架構在進行著。
但是接著下來,它的內容因著彌撒典文的特別目標而開始變化。
埃及聖馬利亞的一生被吟誦出來,好讓信徒的智能、意志從對世界的愛脫離,
追隨著聖者的腳步進入無垠沙漠的中心,進入懺悔之謎的內裏。


在準備好懺悔的心後,信眾吟誦懺悔詩(詩篇50),接著立即展開彌撒聖典的漫長儀式,邀請每一個信徒的參與。
來吧,污穢敗壞的靈魂,
帶著你疲憊的肉體來到一切的創世者之前。
對祂懺悔,

從此以後禁絕過往一切的罪,將你懺悔的眼淚供獻給神。
靈魂帶著由禁食和祈禱式所預備好的身體,展開無限的敬意-在彌撒聖典後的260個拜占庭讚美詩(troparia)、
三個鞠躬和雙手劃十,還有懺悔的眼淚之後,
我們的禱告才能真正稱作來自心底的懺悔,代表人類對他的罪所付出的原諒祈求。


另外一個制定這個新的儀式的因素,就是人和神,也就是包括在這些慶典內的的參與者。
第一個是三位一體的神。
信徒在祂的周圍聚集。
透過夜晚的靜寂和黑暗、阿利路亞、對三位一體所吟唱的頌讚詩歌、教會的肖像研究,
人類能專心轉往三位一體的神,把自己放在祂的面前。

我升高到祢面前,
吟唱聖歌
願它們到達天聽。
這些儀式的目標在於讓信徒聚集在教會、也就是他們父神的殿,透過懺悔和禱告改變世界,
讓早已失落的樂園能夠在教會中重建起來。


另外,在三位一體中的第二個單位,以一種我們應當稱之為再也自然不過的效率,常常與我們同在。
原因為何呢?
是因為祂所採納的、那塊被造好卻因罪而破壞的世界,已因著祂在十字架上而死而變得完全,
身為信徒的我們也成為祂肢體-教會-的一部分,
我們的空間和時間找到了新的意義,而這些新的空間時間面向讓我們得以用禮拜來慶祝。
信眾們聚會之處,正是基督,也就是我們新的殿。


而道成肉身的標圖,主耶穌,也具有一種即刻性的、有關存在的效率。
祂是慈愛的救贖者、被釘在十字架的新郎,用祂的愛讓信徒們的心感受到祂的創傷,邀請他們進入一個神秘的聯合。
彌撒聖典之相互交織的構造,在儀式中以吟唱和拜占庭讚美詩逐漸拆解,
讓我們清楚知道:信眾的禱告不是獨白,而是在人類存在中一個謎般的深處所發生的對話。


下一個是耶穌的母親,也是以相同地方式被看待著。
她的身體負載著人子的身體,也就是教會的身體。
馬利亞是 Theogennitria,孕育誕生了神的女 人。
在她的裡面,三位一體中的其中一單位,一個偉大的奇蹟發生了。
她是大門、階梯,把地球與天堂聯合在一塊兒,讓一個救世的缺口在我們的時間空間內發生。

我們讚美妳,我們祝福妳,
我們尊敬妳,神的母親;
妳生出了三位一體中的其中一位,
妳把天堂的聖地為在地球的我們打開了。

神的母親不僅是信眾在禁食這段時間的一個充滿愛心的安慰者、他們在長夜禱告中的加油者、到達基督的導遊、
自身罪惡的調停者,也是這個謎樣之結合中,新娘的嚮導。
從儀式的開始到結束,她都在場。信眾不但跟基督對話,也與她對話。


還有,埃及的聖瑪利亞也是在場的。
在誦唸她的生平時,其目的並非是要讓信眾感動。
它其實在儀式中扮演了一個有機的角色,意涵是更深而更真實的。
東正教的信眾非常清楚,聖者的祭宴日並不僅是要敬拜一個聖人,或是為了教誨的目的而紀念他的生平;
而是鼓勵信眾來親身體驗、參與他的一生、歷經他的掙扎、勝利和榮光。
他的生平之所以被誦讀,為的是要邀請聖者以真實的面貌、帶著他的人生歷練來到我們中間。
他的遺物也因著同樣的理由被行進的隊伍帶進教會,放在人人都看得到的地方(如果沒有遺物的話,就放著他的塑像)。
油燈中的油塗抹在信眾身上,這油燈是放在他的遺物或塑像前面燃燒的。
頌讀聖者生平的過程,是個禮拜儀式的行為。
它是在另外一個禮拜儀式的時間中舉行的;而且有了其他的儀式元素,它們一塊兒形成了一個神聖的禮拜空間。


在這個新的空間-時間連續 (continuum)中,儀式中的每個動作、話語,都有了新的意涵和其他的言外之意,
帶有一種不同的完整性和豐碩性。
因此,禮拜儀式中誦讀聖瑪利亞,似乎就讓聖者以聖體的方式來到信眾的聚會中,
因此她就可以在懺悔和禱告的過程中陪著他們,一起與他們受苦。
因著這個緣故,在彌撒聖典的每個頌歌結束之時,
就有兩個特羅帕里翁(troparion -希臘正教禮拜儀式中唱的短讚美詩或詩節),讓信徒盡情對她傾吐:

喔聖母,妳所愛的祂
妳的心所渴望的祂
吸引妳去追隨祂的腳步
祂找到我們給我們懺悔的恩賜
祂是唯一的真神 滿有恩慈
對祂切切的禱告
好讓我們從慾望和愁苦中被釋放

聖安德列也是以同樣的聖體方式,被邀請來信眾之中。
教會在每個頌歌中融合了他的作品,讓信徒可以直接對他交通。
那些希望為教會正典進行一份科學研究的學者,會把這些「假的」特羅帕里翁留在最後。
他們的目標很單純:要欣賞克里特島的安德列的詩集,替這些詩集在拜占庭文學中歸類到一個合適的位置。
科學神學家也以同樣的方式試著發掘藏在正本正典中的神學概念。
對學者來說,讚美詩詞中的時代混淆,是奇怪而不容許的。


在現代的我們,覺得教會儀式-聖體、禮拜、禁食節期、禱告、苦行、懺悔等等-的理性本質,是很難了解的,
因為我們被時間和空間的沉悶理念所礙。
但是在教會裡面,另一個宇宙學才是有真正決定權的。
拜占庭建築和肖像學將這種異別的空間-時間想法表達出來了,而且在拜占庭的讚美詩學中,也是以此為前提。
建築學的整體、肖像和讚美詩-「祂今日在十架上受難而死,」
「來吧,讓我們一起與祂同釘十字架」-並非是想像力豐富的作品(預言或是語言表達方式),
而是傳達了一 個現實:這現實就與人在受洗儀式中獲得新生、在聖餐儀式中剝餅和飲用耶穌寶血那般地真實;
這些不是形而上的玄學,而是真正發生過的歷史。
除非我們認真看待教會所生存和行動的宇宙學和人類學背景,我們是不可能了解拜占庭藝術,
或是聖經、古教父、和禮拜儀式的內容的;
我們也同樣無法了解教會生活身為一種活潑的、有決定性的、具有救人意義的理性和現實;
同時也是重現被創世界和人類被創存在的有限空間和功能。


在這個創造宇宙(creation)被高舉到聖禮水準
(也就是在基督中找到最深遠的和諧意義、真正意涵和功能的完整模式)的教會學觀點中,
我們可以了解到 彌撒聖典-也就是它作者所著、教會所禮讚的目的一樣-
跟現代學術語言學在研究文學文本時所用的分析技巧、或是科學神學在論文專著指認出教義概念,是決然不同的。
但是更正確來說,如果把它視為一個完整個體來看,彌撒聖典確實是個文學著作;
它的真實-無限意涵,和它完整的、具有神人兩性的 (theanthropic)的操作方式,
就可以幫助人進入上述的另外時間和空間。
而且,若從這個整體來看,它也是一個神學著作-它的思想、藝術和歷史資源都是以禱告的方式在運作的,
也在其中發掘了它們的真實意涵和活動的完整模式,成為引導人類往懺悔之路的仲介,
讓他決心改變重振自己和他的環境。
而彌撒聖典確實也是個神學著作,因為它並非是學術的論文,而是教會儀式的禮拜作為,
也就是說:這作為讓人類和整個世界改變,並且拯救它們。


在這個新的教會的空間/時間,數個不同的往事(recollections)支配一切;
所謂的往事,就是神聖歷史的人物和事件的往事。
根據Synaxary,也就是彌撒聖典的作者,
「結集和總合了舊約和新約的完整歷史,從亞當一直到耶穌升天,到使徒們出來傳道為止。」


在東正教傳統中,從亞當到耶穌的這條脈絡構成了歷史的事實,定義了歷史過程中深遠的內容和目標。
因此從創世紀到啟示錄的聖經,為教會構成了世界的聖書,正因為這些篇章包含了這個深遠歷史內容的中心舞台。


這個從開始到結束的深深洪流中,來自各年齡層的信眾帶著心中在意的大小事,他們世界的一切,來到這個洪流旁,
然後把這些心事在洪流中「受洗」,讓這些事與這條河的流動帶出「認同」,
讓這些事物從短暫即逝(從『時間的洪流』),到達永恆,
從日常生活的狹窄限制,或是一個特別階段的生活中(這生活的存在在於基督裏)帶到永恆和無限的境界。
這個更換(transposition),也就是彌撒聖典所稱的「度過」,構成了懺悔的核心,也就是讀經和禱告的中心目標。


聖安德列把「我們聖父和聖者的事蹟」傳神而精確地紀錄在他的彌撒聖典中。

所羅門(一度作出神所厭棄的事並遠離祂)的紀錄,提醒仍然不肯懺悔的罪人,用良心照亮自己,
若仍然選擇遠離神,他的生活仍是「與腐敗同行的(conform)」。

所羅門提出天國的大門是透過基督的道成肉身而敞開的;
在形容小偷和妓女是如何匆匆地選擇接受耶穌的邀請,來檢視良心進入天國,透過懺悔而「改變他們的生活」;
透過一個激進的改變,祂鼓勵猶豫不決的人把懦弱放在一旁,來進入一個最人改變成為聖者的地方:

耶穌成為人,
呼喚懺悔的小偷和妓女。
我的靈魂,要懺悔:
進入天國的大門已敞開
法利賽人和稅吏和通姦者,
在祢面前通過天堂之門,
並改過自新。

自然事實的改變,或是懺悔、耶穌改變形象,或是任何其他事情能帶領人和新的創造物到基督面前的,就是救贖。
基本上來說,這是在聖體中實現的,讓被創物跟自存者自由溝通;
這也構成了教會整個聖餐和苦行生活的內容和目標:這生活包括了聖餐、盛宴、儀式、禱告、
禁食和宗教節日前夕的禱告式。


上述的順序是東正教使徒和古教父傳統以他們對人類的身心的知識所制定的,
他們對人類和人類與世界的關係有充分了解,這個次序已經預知了一個精確的宇宙學和人類學意涵。
這是一個以創世之始和目標、人類無法到達他預期的目的、以及神本身進入被創空間和時間所構成的意涵。
聖經在解釋這些事情時是非常清楚而精確的:它以深奧卻看而簡易的語調形容世界和人類的構成,
人性的墮落和天意的指示,神的道成肉身,基督的被釘十字架、復活和升天,聖靈的降臨,還有末世對天國來臨的期待。


上述的一切並非是形而上的論文:若要逃過某些形式的處罰或是獲得拯救的話,人必須要接受這些論述。
這些定義了人和世界被創造、人類歷經墮落的過程、還有在基督裡面被重造的座標。
為了這個緣故,他們決定了人類和世界的真正本質,還有歷史的基本真相。
若跳脫這些論述,創世的過程其實與自然是有衝突的;
在上述的論述中,創世過程尋得了原本屬於自己的特質,讓它大步跨向完美境界。


在這個宇宙學和人類學背景中,教會生活的脈絡被完整建立了。
所有教會的儀式和進行常規都以這為前提,包括了彌撒聖典。
然而,雖然所有的這些規矩都被認為前提,它們個別都強調了特定的元素,有自己的治療和完美的功能。
在四旬齋中間所舉行的彌撒聖典儀式,目標在於幫助人了解:罪惡造成了他所處的不自然環境之悲劇特質,
也幫助他加強決心和度過困境,以便回到人類墮落之前的與自然和諧之生活,如基督裡面所完美訂定的。
為此,與這目標相和的元素,並成為彌撒聖典最強調的重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