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eucharist 信徒聖事 第五章 5

「眾信徒,讓我們…」
1

我 們剛剛看過了禮儀的第一個部份,包含了如同教會般的聚會、入祭以及聖言聖事,皆由「熱誠連禱(The Litany of Fervent Supplication)」或「連串禱文The Augmented Litany」,為慕道者設計的祈求或祈禱,以及慕道者的遣散作結。

就 如同大連禱一樣,「連串禱文」不只對聖餐禮來說是個不可分割的部 份,對所有教會儀式來說亦然。但是當我們在每場儀式的開頭發現大連禱時,在它們的 結尾就會依照慣例出現連串禱文。今天這兩種連禱之間的分野幾乎已經消失殆盡了。連串禱文之中包含了與大連禱相同的祈求,以相同的順序出現。因為兩者之間有 所重複,所以啦,就好比在希臘舉行的聖餐禮儀式中,這部份就乾脆省略掉了,然後就跟儀式的下一步驟直接連在一起。但是在最初的順序中,連串禱文不只是與大 連禱之間存在少部分不同的祈求內容而已,而是要完成儀式當中的一項功能,作為對比大連禱所象徵的意義之用。這項功能究竟是什麼?

為 了回 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想所有的基督教與教會的全副生命,都是架構在結合起兩件乍看之下好像互相矛盾的肯定事項上。一個是教會,就像基督一 樣,也就因為它屬於基督,所以被指派給整個世界、所有的被造物、所有的人類。基督犧牲自己,是「為了所有人類並且代表所有人類。」然後祂派遣祂的門徒,所 以後來有了教會「到全世界去,向所有的人傳福音。」(馬可福音16:15)祂是這個世界的救主。另外,教會確認了經由祂的救贖之愛,基督被轉化到每個人類 身上,因為人類不只是作為基督愛的對象而已,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也是不可能重複出現的,所以藉由上帝造人時給予他們的獨特性,人類也與基督有所聯繫。從這 裡衍生出基督教生命基礎中的一項二律相悖理論,就是基督徒被要求必須否定自己,「為朋友捨命」(約翰福音15:13—譯按);然後同樣一票基督徒又被要求 說要「棄絕肉體,因為它會消逝,卻要關切靈魂,因為它才是永恆不死的。」拜占庭讚美詩第八調—譯按)只是為了救贖其中一個罪人,牧羊人會留下九十九個義人 去尋找他。但是同樣一個教會,卻會了本身的純潔和完善,將罪人從它裡面去除掉。

我 們可以在宗教思想中找到相同的兩極化現象。在教會中永 遠有一票人體驗到來自教會的普遍呼召,但是也有另一些人,可以這麼說吧,對於這些事實不聞不 問,卻是把基督教看成一種「個人救贖」的宗教。同樣的情形出現在虔誠,以及教會的祈禱和代求上。一方面為了要成就教會作為基督的肢體,他們就用愛與信仰的 團結吸引人前來;另一方面他們歡迎我分享我的需要、我的悲傷,我的喜樂。雖然說並沒有停止「禮儀」(教會的共同任務)的執行,但是後來信徒卻要求為他進行 祈禱服事、為他進行紀念儀式。在此,無論這兩種基督教經驗中涵蓋了什麼樣的扭曲現實,卻很少有人會去懷疑它們並非根植於基督教經驗的本質當中。對於基督教 的二律相悖論而言,它們都是同時指向整體—指向所有的被造物、整個世界與所有人類—而且還指向每一個獨特並且不可能重複出現的人類。如果人的個性是成就於 「與大家一起維繫這個聚會」,那麼世界的成就豈不變成上帝把世界賜予每個人當作是生命。基督教信仰可以把這世界稱作給予每個人的贈禮;也可以說每個人是為 了這世界才被創造,所以每個人要臣服於「這個世界的生命」。

實 際上在每天的生活中,實在很難在基督教這兩種不可分割又同等重要的維度之 間保持平衡。但是不可避免、甚至合理的是,在每個不同的人身上的確存在互 異的體驗、存在於呼召個人參與教會的「經綸(economy)」與神秘之中,然後是在教會的信仰常規之中,表現於教會的祈禱律上,向我們彰顯教會二重呼召 的充分圓滿。

為 了理解與確認這層道理,讓我們比較最初的「大」連禱,以及最後「連串禱文」。大連禱是賦予我們,並顯示出教會的祈禱,或 者更精確的說,做為禱者的 教會,作為「共同的任務」,可以達到完整普遍的程度。教堂的會眾被要求放棄、並將他對於不屬於他個人的每件事所產生的「憂慮」擺在一邊,好像要讓他在教會 的祈禱中使自己以及屬於自己的事物「消融」。唯有達到每個人都接受這個觀點,內化為出於本身的意見這個地步,才能成就他的「成員身分」、克服經常腐蝕教會 與宗教生命的自我本位主義。然而個人的與實際的事物並未從教會祈禱中被剔除。這裡就是結尾的「連串禱文」之本質要義。「連串禱文」:在其之中教會將它的祈 禱聚焦在人們「私下的」、個人的需求上。如果在第一個例子中,每項私人的事件都「死亡」,只因為身處整體裡面,那麼這裡教會祈禱的所有力量、所有教會的 愛、都被聚焦在這個人身上,在他的需求上。但這只因為我們能夠在基督的愛中,先行辨識出何者為我們本身、何者為普遍整體,因為我們能從我們自身的自我中心 主義當中解放自己,現在我們便能藉由存在於教會之中的基督之愛,轉向「每個基督徒苦惱而厭倦的靈魂,都需要上帝的慈悲與幫助」(晚禱的祈求)。

「連 串禱文」的現代版,是無法提供這種功能的,因為它反映出(對於儀式而言相當平常)越來越固定的傾向。因此,舉例來說,在每場禮儀其中的一段祈求 禱詞我們:「為基督內的司祭神品、輔祭神品、全體神職人員」祈禱,這個禱詞是自耶路撒冷的儀式中發跡,後來便形成慣例。這是一個「在地的」禱詞,跟聖墳中 的兄弟會成員有關。在耶路撒冷的儀式中執行這個部份完全沒有問題,但是對於其他地區的絕大部分信徒而言就無從理解。但是即使在這個「連串禱文」約定成俗的 「慣例」中,還是具有更多的空間:現在甚至像是為了病患、旅人,或是為了經歷特定活動的家庭等,都可以隨需求不同而插入特殊的禱詞了。這個部份需要更深入 的探討。因為每當個人的私人紀念與祈禱服事,從禮儀當中、從「共同任務」中被離析出來,變成私人的「服事需求」時,教會意識中共同的與私人的相互關聯會被 削弱,然後我們就不再將禮儀視為救贖這世界的宇宙聖事,或者是獻給上帝的「人民的苦惱,俘虜的嘆息…」(語出米蘭主教聖安博St Ambrose of Milan)

修 道院院長克恩(Kiprian Kern)曾針對從禮儀中分割出私人「服事需求」這件事發表過專論,他說:「…執行次於禮儀的任何這種私人服事,與我們的崇拜之間產生出極大的矛盾…執行 次於禮儀的祈禱服事就是一種禮儀上的矛盾。」然而整個重點在於只要是共同事務與私人事務之間的分野無法隨著禮儀本身而被復原,這個義正辭嚴的指控,依舊是 發揮不了什麼效果的。換句話說,只要每件個人化的、私人的事情不能再次被基督的愛擁抱,不能回歸那獨一無二又完整的基督之愛,也就是我們在聖餐禮中所完成 的聖事,一切終歸徒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