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教的禮拜
雅典大學神學院院長Protopresbyter George Metallinos著
7. 全世界的聖化
教會禮儀的目標,是全世界的聖化。
其中不但包含了全人類的聖化,還包括了人類周圍的每一個角落的聖化。
在禮拜的界線中,基督將人設定為一切受造物的主宰,
人類受到上帝的召喚,要使自己協同所有受造物,回歸造物主,也就是人類存在與聖化的泉源。
(甲)時間的聖化:
禮儀年是「基督體內」超越「一般年曆」的新曆制,它將「一般年曆」 轉化為充滿聖日與節慶的年曆。
藉由教會的慶祝儀式,教會將曆制統一 並且與上帝的國度結合,將我們一年當中的每一天轉化為神聖。
以聖禮儀的觀點來說,時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自然架構,因此,時間被轉化成一個參考點,用以決定禮拜的內容。
由以下的專門術語,我們可以得知其中的脈絡:
「早禱(Matins)」= 早晨,「晚禱(Vespers)」= 夜晚,還有「午夜」、「小時」…等等。
從聖禮儀學的觀點上來看,「年」是以時間單位(日、週、年)所訂定的週期,
同樣的,如果以時間單位來訂定人一生的週期,可稱為「禮儀年」。
禮儀年為人類的整個生命「授洗」,使它進入教會的禮儀之中。
在希臘地區,每年不斷重複的神聖節慶,革新了信徒心中的教理,賦予傳統願望新的意義: 「願下一年也是如此」,
或是「往後的許多年都是如此」,這裡的願望指的是學習的新契機。
禮儀年與教會的神聖節慶的週期息息相關,節慶是教會禮儀年的架構元素。
我們有一組「非固定的」節慶日,和「固定的」節慶日,以「主顯節」與「聖誕節」為中心。
「大齋期式(Triodion)」和「五旬節式 (Pentecostarion)」屬於舊式的週期,
這兩個名稱是從可敬的聖禮儀文本當中來的,它們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
「大齋期式 (Triodion)」的週期包含許多部份,就好像人體有許多部位一樣:前四周可以看作是身體的四肢,
軀體部分則代表了「大齋期」,「復活節的聖週」代表著肉體的死亡。
讚美詩、聖頌和儀式則組成了參與聖週與基督復活前的靈性準備。
從復活節開始,「五旬節式 (Pentecostarion)」的週期就開始了,
「復活節」和「五旬節」在「前君士坦丁(pre-Constantine)」體制的修道會中,被列為慶祝日,
即使這個做法最初是猶太教的傳統,然而,現在已經加入了基督教的內涵。
基督與祂的受難,將「基督教式的禮儀」與「猶太教的踰越節」區分開來,
現在,基督與祂的犧牲已經成為新生命的象徵,成為神聖的天上國度的標記。
在「五旬節」中的聖靈降臨則開創了新的世紀。
具有「固定」節慶日 的週期,是以一月六日的「主顯節」為中心而組織起來的,這一天原本是用來紀念耶穌的誕生。
第四世紀時,為了歷史上和神學上的原因,這個節慶就此一分為二
(分成基督誕生的「聖誕節」和基督受洗的「主顯節」),
並且,教會以「聖誕節」為基礎,將重要的聖日(割禮、主顯節、領受聖事日、主顯節)分別被安排在適當的日子中。
然而,誕神母(Theotokos)也有其「聖禮儀式的聖事」,
這些關於聖母的節慶(聖母誕生、領受聖事、天使報喜、聖母安息日…等)也與重要的聖日連結在一起,
成為共同舉行的聖事。
我們也慶祝聖徒們的紀念日,那是誕神母(Theotokos)的榮耀的延伸。
對一般 人而言,其中比較特殊的可能是聖母安息日,正教會慶祝這一天,是為了紀念聖母的靈性孩子們的榮耀,
然而,正教會只慶祝他們安息的聖日,而非誕辰。
正教徒不慶祝自己的生日,因為,我們所慶祝的是受洗時領受的聖名之聖日(也就是我們採用其名的那位聖徒的生日)。
在基督教的辭彙當中,「生日」的意義是一個人死去的「安息日」,也就是一個人誕生於永生之境的那一天。
聖徒們體現了「共有之生命」,在成為「真正的人類」的道路上,作全人類的嚮導。
在人們與聖徒們(以最神聖的母親為首)的關係中,
無論在聖殿內的祭壇中央,或是聖殿外(俗世)的飯桌上,都在聖徒們的記憶中有著喜悅的慶典。
對人們而言,聖徒們一生的紀錄是十 分珍貴的,它被當作教會歷史記憶中的「寶藏」,也是通往虔敬心的指導。
通往虔敬之心的道路是「跟隨著聖徒們的腳步」修建完成的。
「聖禮儀式」的時間組成,在它有限的、世俗的面向上來看,
可以分解為以「週」為單位的週期(每週舉行一次儀式),和「從早到晚舉行多個儀式」的模式。
以「週」為單位的週期包括了兩個部分:週末(週六、週日),平日(星期一至五)。
一週當中的每一天,都奉獻給「救贖神學」中所提到的不同事件或某位聖徒。
星期日,紀念「基督復活」;
星期一,獻給天使們;
星期二,紀念若望洗者(施洗約翰);
星期三和星期五分別與猶大的背叛與基督受難於十字架上有關(這就是為什麼一星期當中的這兩天要禁食);
星期五,教會紀念聖母來到十字架旁;
星期四獻給宗徒St. Nicholas;
星期六則獻給已安息的人。
以 「週」(希臘原文為Kyriaké)為單位的週期,是以星期日為基礎來建構的,
在歷史當中,星期日也是教會所訂定的第一個節慶。
它與上主耶穌基督 (希臘原文為Kyrios)有密切關係(格林多前書/哥林多前書12:3),表達出對上主的信仰宣示。
它也與「第八日」有關,這是與聖禮儀相關的概念, 「第八日」是一個永恆的、固定的紀念日。
星期日是「安息日」---- 是公元324年,軍事坦丁大帝所設立的,
他並沒有把星期日與猶太教的安息日相連接,而是將星期日視為超越了「安息日」的日子。
我們如此唱頌:星期日是「安息日的第一天」(也就是每週的第一天),是「皇后」,也是「女王」。
「安息日」反映出世界上的日常生活,其中,星期天代表了末世來臨時,進入新的永恆之境的那一天。
「從早到晚舉行多個儀式」的模式如下:
這是二十四小時的週期,它始於「晚禱」(請參考創世紀第一章:「過了晚上,過了早晨…」),
它的儀式與古代時間的劃分相同(晚上、午夜、黎明、第三個小時、第六個小時、第九個小時)。
其中包含了:「Esperinos」(晚禱,也就是一日的尾聲)或稱 「Lychnikon」(在燈光下的祈禱),
具有大調和小調的「Apodeipnon」(在晚餐之後的祈禱)、
「Mesonyktikon」(在午夜的祈禱)、
「Orthros」(在黎明的祈禱),這是一天當中最長、最富神學意義的祈禱,
此外,還有「以小時為單位的祈禱」,
即「第一個小時」、「第三個小 時」、「第六個小時」、「第九個小時」,
這是為了紀念對我們的救贖而言最具意義的時刻(基督受難於十字架上、基督的死亡、聖神降臨)。
然而,當所有教會禮拜與自然(我們所使用的二十四小時)時間謹慎的結合在一起,
「聖禮儀」仍舊超越了時間的侷限,因此,它並不屬於「從早到晚」的儀式週期,
它的存在也不是為了「從早到晚」進行的一連串儀式作準備。
這就是為什麼,它可以在任何時間進行,無論是早晨、中午、晚上,在教會的慶祝日與聖日中,都具有同等的完美價值。
(乙)生命的聖化:
教會聖化機制的重心在於人類。
從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過世的前一刻,都在教會經歷靈性的重生,
教會的禮拜持續提供了人類「教會化」的機會,並且使人 類持續不斷的重生。
靈性的普世性和教會每一日的關懷,在聖禮儀文本「祝禱要典(Major Book of Benedictions)」中清楚的闡述了。
它特殊的結構和文字包含了教會的目標,即人類在教會這個身體中「完全的」結合,
與為了戰勝邪惡、魔鬼的力量與罪所做的努力,教會與人類一起面對每日所遭遇的問題與需求。
各種儀式的多樣化祝禱與豐富性,以及「祝禱要典(Major Book of Benedictions)」中的各種儀式都是愛的流露,
是正教會對信徒個人的、社會的、日復一日的勞苦工作的生活關懷,也是對人類生命週期的關懷。
教會在人類出生的那一刻,聖化了人類,給予新手媽媽與新生兒她的祝福,為嬰孩往後的日子鋪好路,
使他們永久安住在她的懷中。
畢竟,家庭的聖化來自於 「婚姻聖事」。
在出生的第八天,嬰孩透過特別的聖禮儀領受了他的名字,
他個人的「他性」就此得到確認 ---- 從此之後,就與教會的整體結合為一體。
在出生後的第四十天,嬰孩被「引導」入聖殿當中變成「教會化的」,並且開始參與教會的生活,
這與成年後的「教理初習」息息相關。
靈性上做好準備之後,就可以受洗,也就是進入基督體內,
這個步驟給予人類一個機會進入基督的生命當中,並且持續不斷的領受祂所給予的恩典。
嬰孩受洗,從初期教會就已經為大家所知曉,唯有虔誠的父母和祖父母才能瞭解其中的深意,
換句話說,就是有基督教背景者才能瞭解,並且,任何法律都無法剝奪嬰孩受洗的權利。
透過受洗,「剛受洗的教徒」就會被引進一個特別的團體,即「地方教會」,
藉此,信徒得以參與在教會存在之精神當中。
引導的過程進行的越順利,此信徒就會與基督徒的身份越和諧。
然而,信徒們受到召喚,將自己在受洗時領受的禮物擴大,並且過著以基督為中心的生活。
因此,在「本性」(身體與靈魂)死亡並且從洗禮水缸裡起來的時候,人性也藉著「敷油聖事」而被聖化,
「敷油聖事」就像是信徒們個人的「聖神降臨」那般,
所以,透過靈性上的勞苦,身體將成為上帝的「聖殿」,而他的生命,也將成為名副其實的聖禮儀。
「懺悔聖事」(告解)提供了一個持續不斷超越罪的機會,並且將死亡轉化為生命。
再者,教會祝福信徒們自願選擇的「通往完美的道路」:無論是婚姻(在基督體內)或是修道院的生活,
都是「愛的聖事」,與基督緊密相關。
婚姻,超越了肉體,將在基督的生命架構之中得到保護,直到夫妻在基督體內達到完美,
因此,「婚姻生活」與修道院的「禁欲生活」,佔有同樣重要的地位。
如此,「婚姻聖事」所牽涉的不是傳統習俗中的日常生活或個人利益,而是教會真理的彰顯。
一旦婚姻只被當作是一種道德上的調節作用或是一種「合法的事務」(即合乎民法和政府規定的法律行為),
這樣的婚姻在靈性上並不能與教會所祝福的婚姻具有「同等」地位,教會的「婚姻聖事」是上帝的恩典。
再者,教會的禮拜為我們生命中的每個重大事件帶來祝福與聖化,
事實上,藉此,我們也可以了解到,這些儀式不只是「靈性上的」(抽象而屬靈的)事務, 或是「宗教上」的事務,
因為教會的聖化與祝福也包含了提供建議和解決方案(針對實際生活中所面對的問題,給予有建設性的協助)。
在某一個晨禱的祈禱文中, 我們請求上帝應允我們,將祂的「屬於地上與天上的禮物」都賦予人類。
即使是生命中瑣碎而毫不起眼的時刻,教會也給予祝福,
例如「孩童剪髮的時刻」、「孩子開始學習神聖的著作與經典時」、「天生易怒的孩子們的成長階 段」…等。
其他的祝福則是針對「進食」的時候,還有信徒們各種「職業」和工作(例如:外出遠行時),
還有從事自己的「專業工作」時,內在人格的和諧關係將 會受到祝福,並且獲得正義、和平、愛的美德。
因為人類有許多苦難與病痛,所以我們也請求上帝賜予祂的恩典,使人類身心健康、充滿無限熱愛。
教會的禮拜賦予 「死亡」最重要的地位:身體與靈魂的結合的中斷,直到「一起復活」的那一刻。
教會不能忽視這個生命過程中最崇高的事件,事實上,從死亡開始露面的那一刻起,教會就站在這個垂死之人的身邊。
教會將為此人舉行「懺悔聖事」,並且賜給他聖餐,教會進入他將要崩解腐壞的身體裡面,
為他的靈魂的最後旅程送行,然後懇求基督接受祂的孩子,使其懷抱著「永生」的希望離開這個世界。
葬禮儀式中的禱文,是教會禮拜中最溫暖、最觸動人心的部分之一 ……
與上文比較一下,教會為大眾生活的不同時刻提供了不同的祈禱:
在各種情況下,無論是災難或疾病,無論在小村莊裡或在城鎮中,甚至在國家的大型社會圈當中。
祈禱材料可能是針對一國之國慶、民生架構、人民教育、防衛軍備或公共健康 …… 等,
這個無與倫比的聖教會寶藏仍舊是遼闊未知的,所以,對於那些能夠給予我們生命意義的元素,我們仍舊了解的十分有限。
(丙)受造物的聖化:
以聖禮儀和神學上的觀點來看,自然界的受造物是為了人類的圓滿而存在的廣大疆域,
人類在其中建立起日常生活的架構,尤其在鄉下的農家,關係更是密 切。
人類與受造物的關係組成了教會禮拜中的特別主題,在特殊禮儀中,我們可以瞭解到,
聖餐禮儀的進行所呈現出的事實:代表基督人性的受造物(麵包)持續不斷的被轉化成為基督的「肉體」。
在聖禮儀中,我們會祝聖水、酒、食物、住家、公司,還有一切植物、 動物與自然現象(風、雷、雨、地震… 等),
願我們的生活受到守護,願全人類得到最後的救贖。
在禮儀當中,信徒們將造物主賜給他們的禮物呈上,以表達內心的感謝之意,
然後這些獻祭品會受到神性恩典的「洗禮」,變得神聖又受保護,並且被奉還給獻禮者。
Pergamus的都主教John Zizioulas神父這樣說:
「我們可以說,在聖禮儀中,全世界都組成一支遊行隊伍,不斷往祭壇邁進。」
這樣的說法,否定了那些反對「自然」與「超自然」的概念,
因為被呈獻給上帝的受造物(麵包與酒),成為一個媒介,將非受造的恩典與神聖傳遞給每一個參與者。
以上帝為中心的存在方式, 出於這段講述神學的文字。
透過本性,人類與造物主產生關聯,若是將世界理解為造物主給予我們的禮物,
我們將以感恩之心和與萬物合一的心情,善用一切受造物,
並且透過經驗的累積,去瞭解「人類以什麼為食?」並不是人類最重要的議題,
我們應該更關注「人類吃了什麼食物才能使自己和別人都得到聖化」。
因此,信徒們必須學著成為一位受造物的「司祭」,擔任「宇宙性的聖禮儀」的司祭。
聖徒們不朽的、不可思議的聖肢骨,散發奇蹟式的力量,為「受造物」指引方向,帶領他們走向聖化和清淨心。
每一個信徒都受邀參與教會的禮拜,所以有能力與受造物們結合為一體,一起變得神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