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正教聖禮儀(4)

正教的聖禮儀,雅典大學神學院院長Protopresbyter George Metallinos著

4.將媒介「教會化」

在聖禮儀中,教會將這個時代的幾個重要元素,轉化為「天國裡的事件」,
並且賦予它們實用上的新意義和新的參考依據。
關於這幾個重要元素的轉化,陳述如下:


(甲) 地方

教會的聖禮儀很快就擺脫了猶太教聖殿、會堂的束縛。
早期,「聖餐禮儀」在私人的角落裡(例如:私人住家)舉行,
當時,虔誠教友的集會處被稱作「家庭教會」。
在希臘傳統的環境中發展的教會,採用希臘文「ecclesia」(受召喚者)來自稱,
現在,這個詞彙也被拿來稱呼群眾的聚會,這是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教會,基督是教會的頭。
「聖殿」這個詞最早用來形容虔誠教友在基督體內的聚合(若望/約翰福音4:21)。
助祭Stephen如此公開宣佈:「至高者本不住在人手所建造的殿宇中」(宗徒大事錄/使徒行傳7:48)。
公元313年之後,聖殿也獲得了一個「基督宗教上」的特別的意義。


聖殿,是教區的聖地,與「人間天堂」的概念相連,而教會的聖禮儀是教徒們升至天上的祭壇。
在這首詩歌中表達了這個意境:「當我們立在你光輝的聖殿中,我們心想,自己是立在天堂裡。」


有一個特別的儀式,專門在聖殿的啟用典禮當中舉行(聖殿的祝聖儀式),
這個儀式表達了教會神學中所詮釋的聖殿是什麼意義。
聖徒們世世代代不斷維護著 Stephen的觀點(中譯注:請參考宗徒大事錄/使徒行傳7:48),
舉例來說,受上帝賜福的Chrysostom (†407)曾說:
「基督的來臨清靜了整個世界,每一個角落都成為祈禱的淨地…」
換句話說,聖殿促進了大家的結合,使整個教區團體,永遠不會失去這個「教會性觀點」。


在一個「拜占庭式」的聖殿當中,Pantocrator(意為:統領一切者,也就是基督)的聖像,
被繪於聖殿中央的圓形頂上,給教徒一種「在父親的照顧與教導下」的感覺。
人們也能藉此感知一些聖禮儀方面的對比:下與上,人間與天堂,世俗與聖境,死亡與生命,內宇宙與外宇宙……等。
透過聖人們,即 「theumens」(意為:已經達到天人合一的神聖境界者)的眼睛,
在教會的聖禮儀中,我們也可以見到來自天國的未受造之光。
在聖殿的「啟用儀式」當中,片片斷斷的聖屍骨被集中放入祭壇中,
使教會的聖禮儀永遠都與非受造的神聖恩典同在,這些恩典都蘊藏在聖人們的聖屍骨當中。
這樣,教會的所有聖事與神聖作為,在上帝的恩典當中,都能有一個根基,
而不被行使禮儀者的道德觀念傾向所左右。
所有與聖殿相關的一切,包括:聖杯盤、聖祭袍、禮儀書、聖像,
還有一切被納入神聖恩典的「脈絡」的物品都是神聖的,都要「獻給上帝」。


(乙)時間

在教會的聖禮儀中,也賦予了「時間」新的意義。
教會對於時間的新觀念,被認為是基督宗教當中的「救贖論」的邊界線。
時間是「教會化的」,它的優異之處在於它的 「自我週期性」(來自於希臘傳統),
和「自我線性」(來自於猶太傳統)。
在基督宗教的觀點中,「救贖」並不是一種逃離時間與世界的意識,
而是一種戰勝了世界上的魔鬼與邪惡所得到的勝利。(若望/約翰福音17:15)
教會並不會將歷史與時間廢除,而是要不斷的改革與創新。


教會中 「帶有聖禮儀意義」的時間,有起點也有終點,並不會失去它的線性,
它是「圓滿的時間」(迦拉達書/加拉太書 6:4),
在上帝取得肉身(道成肉身)的時候,這個「圓滿的時間」將會實現。
在上帝創造萬物時,給予時間一個開頭,而它的結尾,就是基督,祂給予每一刻鐘 「救贖論」上的重要意義。
「看,如今正是悅納的時候;看,如今正是救恩的時日」(格林多後書/歌林多後書6:2)
上帝之「道成肉身」,引導時間向它的終點邁進,因為「終點」是基督,
在基督的「道成肉身」之後,歷史中已經沒有什麼新意供我們期待,
除了祂的二次來臨所帶來的「圓滿結局」。
在聖禮儀中,基督「將會再來」,祂是「厄瑪奴耳(以馬內利)」,
是「與我們同在的上帝」。(馬竇/馬太福音1:23)。


「帶有聖禮儀意義」的時間,也有一個垂直的面向,
既然基督與祂非受造的國度是「從天上來」的,也為我們帶來永恆的命運(讓我們的心靈提升)。
教會內 「帶有聖禮儀意義」的時間,是「救贖」工作持續不斷進行的體現。
教會的聖禮儀中,這三個暫時的面向(過去—現在—未來)被壓縮成為一體,
成為永久的「現在」,也就是神性的存在。
這也是為什麼在聖禮儀的語言中,有許多重要內涵是關於「當下」的:「基督於此刻誕生 了……」、
「此刻,基督在約旦受洗……」「此刻,基督被吊掛在一塊木頭上……」,
這些記錄中所描述的時間,並不是常態的歷史時態。
以帶有聖禮儀意義的觀點來說,這裡的「印象紀錄」並沒有任何理性上的回憶或歷史上的重演,
因為,這些事件與我們的救贖相連,
若是以救贖論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說,這些事件發生於 「一旦」,也發生於「永恆之中」。
在聖禮儀當中,這些事件富有「靈性意義」和「當下意義」,
所以,每一個世代的信徒都可以平等的參與其中的救贖之恩。
我們的聖禮儀,目標不在激起一種柏拉圖式的感傷,
而是要激起一種對未來的覺知,也就是對於進入上帝的國度的覺知。


因此, 聖禮儀性質的教會重組了時間的面向,將它們整合納入永恆的「現在」,也就是神性的當下。
使過去的記憶,成為「在基督體內」的記憶,使未來的希望,也成為「在基督體內的希望」。
未來需要一個「位格」(hypostasis),就像是「永恆生命的來臨」(希伯來書1:11),
永恆生命來臨的時刻,也是信徒們達到神聖境界(與非受造的恩典融合在一起)的時刻。
從聖禮儀的觀點上看來,一切都會往聖父的意念邁進。
每一刻都會被轉化為 「救贖」的「契機」,使我們獲得到救贖的潛能。
在禁食的日子裡,上帝的恩賜和祂慈愛的「聖禮儀式憶念」,帶給我們最好的「契機」。
禁食的日子,詮釋出人類對於「永恆」的懷念,
在聖徒體內,這種憶念得到加強,變得更具體,成為所有救贖事件的紀念。
教會的禁食傳統,與神話故事(例如在一些崇拜偶像的神蹟故事) 並不相關,
而是與真正的歷史人物、事件相連。
早在第一世紀,教會就已經建立的星期日的禁食傳統,
它是一個新的週期的第一天,也是受造物休養生息的日子,這一天,就是「復活日」。
神聖的聖餐禮儀是教會慶典的高峰,每天都是教會慶祝的日子,因此,每天都可以舉行聖禮儀。


(丙) 「道」

再者,教會的聖禮儀在每一個面向上,都施行了「道」的奧秘,
教會和聖禮儀的「道」被描述為受祝福的祈禱,
就像是聖經中、詩歌的吟唱中、佈道的內容中 所敘述的那樣,
也像是聖餐禮儀中的「擘餅」(宗徒大事錄/使徒行傳2:42)。
每一次的聖事都包含了以上不同的面向,
然而,在各種形式的聖禮儀中,卻只有一個上帝的「道」。
上帝將「道」傳授給教會這個大身體的所有成員聽,上帝也住在其中。
沒有神聖的「道」,聖事只不過是一個神奇的媒介,
沒有「聖事」,上帝之「道」只不過是一個沒有肉體的教義或是宗教意識。


聖經上的話,是先知與宗徒們神聖的靈性體驗紀錄,
尤其是聖詠(詩篇),其中預言了聖徒們心中的上帝(及上帝之「道」)的復活。
舊約與新約聖經當中,收錄了這些教會著作,根據教父們所作的「規則」,編輯完成。
整個教會的聖禮儀,實現了聖經中的吟誦:
在聖禮儀中,將有一個信徒大聲朗誦出這個由宗徒們編輯而成的聖經內容,
接著,由助祭或主教或祭司(長老)來講述和解釋一段福音。
我們是以教會的方式來詮釋聖經,並非用一般貧乏的、藝術性的、戲劇性的方式,而是以「唱頌」方式,
換句話說,就是半歌頌的模式。
由此可以證明,聖經並不是一本單單藉由人類之力完成的著作,它是上帝藉著聖徒們之手寫作完成的,
在信徒聚會時,這個偉大著作表達出永恆的訊息。
在教會中,「福音」書是很神聖的,並且被賦予特殊的榮耀,
它被置於祭壇上,眾人俯身恭敬聖禮儀它,它受眾人的讚美,人們藉由它得到祝福。
藉由福音,神父「進入」神聖境界中,這是在宣告基督的復活,在這個當下,祂就活在我們之中。
佈道,是聖經文字的統合與詮釋,將聖經訊息的當代意義傳遞給聖禮儀的參與者。
聖禮儀中的佈道,並不強調「福音內的事件是如何發生的」,而是以「它們將引領我們到哪裡去」為重點。
聖經在教會中,由教會所詮釋,並且與基督和聖徒們緊緊相連,
因為,聖靈所帶來的啟發,使我們真正的瞭解聖經的內容與意義。


然而, 聖禮儀的「道」--- 聖言,也是教會信徒們對上帝的回應,
「感恩祈禱形式」(Euchography)與「詩歌形式」(Hymnography) 不只是教會聖禮儀的重心,
也是拜占庭與羅馬最重要的文藝創作。
「詩歌形式」提供了豐富的潛能,是儀式當中最有利的媒介,
使教會成員都能「以帶有波動旋律的語言(道)」體驗與表明信仰之「道」。
正教會的「詩歌形式」成為一種「無法沈默的聲音」,它不斷發出受祝福的歌聲,來表明正教會的信仰。


(丁) 藝術

在教會的聖禮儀中的各種藝術形式,也是「教會化」的。
教會唯一不能接受的藝術形式是雕刻,因為它明白表現出一種俗世特質。
在聖禮儀中,藝術成為一種神學語言,主宰著聖餐禮儀中「神性—人性結合為一體」的體驗。
聖禮儀的藝術有著美感、規則、詩意、旋律……等,
然而,這些元素在整體的儀式中,都只有功能上的助益。
聖禮儀藝術之美是靈性的,主要目的不是引人注目,
它們並不是為了身體的感官享受而存在,
因為這些藝術形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引起「基督的德行與神性的、非受造的美感」。
這就是為什麼教會藝術作品都是奧秘之作(例如聖像畫),
因為它們參與了非受造的神性光輝(上帝),和其他非受造的領域。


教會聖禮儀藝術如此的「美好」,
事實上,它充滿了靈性的目的:引領人們走向虔誠。
這就是為什麼,聖禮儀藝術是正教世界所必備的,
它保存了教義上與信仰上的「恆常本質」:獲得不間斷的靈性圓滿成就。


在 「聖禮儀藝術」與「宗教藝術」之間,存在一個差異,
前者描繪的是「救贖事件」在歷史中進行的方式,還有教會成員共同領受「救贖」的情形。
後著則是藝術家以個人的方式來詮釋某種奧秘。
這就是為什麼,它與「聖禮儀藝術」有所區別。
兩者之間的關係,就好像拿(口語通俗的)「民間歌謠」與古典型式的「古詩詞」來作比較。
此外,教會當中更傳統的修道院文化特徵,在教會藝術的創作中,也是十分常見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