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餐禮- 給這個世界的所有生命 - 聖事與正教

4
正教的禮拜儀式是以這一首莊嚴的讚美詩開始的: 「頌歸於父及子及聖靈的國度,從今日到永遠,世世無盡。」
一開始就昭告天下我們的終點在何處:這是一趟要往天國行進的旅程,
這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且不是象徵性的前往,是真的到天國去!
在聖經的語言中,同時也是教會的語言中提到,要讚美天國,並不只是宣稱它的存在,
而是必須讓大家知道天國是我們的目的地、是我們慾望與旨趣的最終目標、
是我們的全副生命、是所有生存在這世界上的人最崇高又是最終的價值。
去讚美,就是在愛中接受,然後朝向被愛的與被接受的前進。
因此教會就是這樣一個聚會機構,它所聚集的人其生命的目標已經被顯現了出來,
而這些人也接受了這樣的目標設定,這個「接受」就表現在讚美詩莊嚴的答案中:阿們。
這的確是世上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字眼,因為這個字表達了教會同意跟隨基督與祂一同上升到天父那裡,
並把這樣的升天作為人類的命運。
這是基督給予我們的恩賜,因為只有在祂裡面我們才能對上帝說:阿們。
或者說基督本身就是我們對上帝說的阿們,而教會就是對基督說的阿們。
在這一聲阿們之中,決定了人類的命運,顯示出前往上帝的旅程已經開始。

但是我們所在的位置還是在開始之初。
我們已經「離開」 這個世界,我們已經聚在一起,我們已經聽到自己對於最終命運的宣示,
我們已經對這個宣示說了阿們。
我們就是會眾,就是對於這個呼召與指示的回應,
而我們已共同的祈禱與懇求、以共同的、喜樂的讚美開始。
我們要再強調一次,這個熱切的聚會所具備的喜樂本質,
因為在中世紀時,焦點被錯誤地擺在十架上,但是這樣的作法是相當片面的。
比起所有事物都重要的禮拜儀式,是為了那些想要面見已高升的主,
並與祂一同進入新房的人而舉辦的喜樂聚會。
而預期接受這種喜樂的心情會在儀式的唱頌之中、在祭袍、在乳香、在整個禮拜儀式的「美」中表達出來,
但這一切卻是常被指控為沒有必要而且是有罪的。

沒錯,的確是沒有必要,因為我們已經超越了所謂的 「必要」這樣的討論範圍中。
美從未是「有必要的」、「具備功能的」,或是 「有用的」。
同時,為了期待我們 所愛的某人來臨,我們鋪上美麗的桌巾,並用蠟燭和花朵來裝飾桌子,
這麼做不是因為「必須」如此,而是因為出於我們的愛。
而教會就是愛、期望與喜樂的同義詞;
從我們正教傳統來看,它是世間的天堂;
它是重獲的童年、是無拘無束、無條件的、完全無私的喜樂,單單靠這個喜樂就足以轉變世界。
在我們以成人的嚴肅、 虔誠角度來看,我們會要求定義、要求正當的理由,
而這些都是根植於恐懼中—對腐化、偏差、「異教影響」等等這些事物的恐懼。
但是「懼怕的人在愛裡還沒有完全」(約翰一書4:18) 。
只要基督徒愛上帝的國,而不只是討論而已,他們就會在藝術與美之中表現它、彰顯它。
同時在喜樂的禮拜儀式中,主持的神父會穿上華美的十字褡 (chasuble)出現,
因為這時他穿上天國的榮耀,因為即使是上帝也曾榮耀地在人的形象中顯現。
聖餐禮舉行時,我們就是站在基督面前,而就像站在上帝面前的摩西一樣,我們將被祂的榮耀所籠罩。
上帝本身穿著一件不是經過縫製的衣服,是在十架前的那些士兵無法分得的,
因為這不是市場買來的衣服,但卻像一件以愛心的手來縫製的衣服一樣被製作出來的。
是的,我們為了聖餐禮所做的一切準備都是沒有實際用途的,
但是1古拉迪尼(Romano Guardini)曾經針對這不必要的美感提出極有智慧的評論。
關於禮拜儀式,他說:

人類可以重新建構他的基礎本性,也就是根據他神聖命運的指示下所該做、所亟欲想做的事,
就是成為上帝的孩子,這個任務在恩典的幫助下得以有機會達成。
在儀式的過程中他是往上帝的方向前進,
上帝賜與他青春的喜樂…因為比起慣例上現實所提供的機會或是表現的形式,禮拜儀式的生命還要來得更為崇高,
所以這個生命採納一種可以在某範圍裡被發現的適當形式或方法,也就是藝術表現出來。
它以整齊的、悅耳的方式發言;
它採用劃一的、具節奏感的手勢、它穿的衣料上,
無裝飾著大家所不熟悉的顏色與款式…它處在孩童生命中感官最敏銳的時期,
這時每件事物都是圖畫、旋律與歌曲。
這就是禮拜儀式所要呈現的美好事實。
它把在上帝面前 的一種超自然孩童時期,將演示動作與現實互相結合起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