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正教的歷史(一)

by 亞里斯迪黎思‧ 巴巴拉啟斯 博士著 Aristeides Papadakis, Ph.D.

真正的正教思想方法常常是具有歷史性的,常常包括過去,卻不被它所束縛…
[因為]教會的力量不在過去,不在現在,也不在未來,而是在基督內。- Alexander Schmemann神父


引言

基督教對過去的歷史總有著不尋常的敏感度,當然歷史意義的深遠更是不容置疑,
然而這份敏 感度的基本原因在於基督教的聖經啟示發生於一個歷史脈絡中,
簡言之 就是在歷史性事件中的啟示,這個啟示是天主在歷史中的行動。
有限的時空中開展人的救贖 - 這是天主所選擇的救贖人類的方式。
難怪基督教聖經的形式時常為詳細的歷史敘述文。

以上的 說明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何正教時常強力地回歸歷史。
以正教崇拜為例,它永遠是歷史的見證,以其豐富的多元性,喚起我們對歷史的回憶,
不只是上主在世上的 歷史事件,更提醒我們包括聖者、修士、殉道者和神學家在一起的教會生命。
每一個禮儀,每一個慶典,都是對時間的慶祝,對末世的慶祝,
預嚐那「將要來的世 界」 - 那超越歷史的世界 - 同時紀念過去具體的歷史。
同時,歷史也是正教的信仰根基,提醒我們確切基督的教會就在這世上。
基督的教會真的是這樣,因為在歷史和神學上它擁有從未中斷的 一貫性。
從歷史現象中我們可以料想,教會在多個世紀以來曾或改變、發展,
但教會的實質本體 - 作為一個有生命的信仰團體 -與宗徒教會是作同等延伸的(coextensive),
因此,它是耶路撒冷原始教會在時空中活生生的連續體,以神學的角度而言,是一個完整的、充實的正教教會。


A. 初期教會

宗教時期

在此對基督正教悠長演變的簡短報導由耶路撒冷的五旬節的開始,聖神降臨於基督一小群的門徒中。
爾後,正教教會便誕生了 - 今日世界上第二大的基督徒團體。
作為基督默西亞使命和復活的見證人,宗徒們在聖神降臨到他們身上以後,
因著這個事件,他們感到自身有責任向世界傳佈福音,
自此以後,他們便完全理解復活的奧秘,即耶穌由死而復活,而且開始他們的傳教使命。
初期基督徒活動的擴張不單困難重重,也無法順利發展。
初期基督徒大部份活 在迫害和殉道中。
不過天主早已安排好,這個新誕生的、積極的傳教團體不只生存下來,而且人數不斷增長,
在第三世紀已成為「群眾現象」(mass phenomenon)。
雖然基督徒的人數分散各地,但是他們差不多占了羅馬帝國當時人口的百分之十。
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力量足以強迫羅馬君王終止迫害行 動。
也許,教會不能再被忽視,在人數上以及在思想影響上,
因此在公元四世紀(312年)君士坦丁大帝(Emperor Constantine)宣布基督宗教獲得法律上的承認,
後來於狄奧多修(Theodosius)在位期間(392年)更宣佈基督教為國教。


迫害與興盛

我們可以理解,上述成功的原因是很複雜的。
教會以門徒為本的緊密結構,有社會性的團結,內在性的聯繫,關懷窮人和低階層的民眾,
在當時這些 特點都引起注意,敵對的批評者和一般的教外觀察者都察覺教會所行的美德。
此外,對基督徒的壓迫和殺害 - 儘管有些人把那些殘忍的行為視為懲罰 - 引 起社會大眾的質疑。
「在天主前人人平等」這個基督教訊息也在當時已被分化的城市人口中獲得迴響。
最後,基督宗教的獨特性、親切的歸屬感,以及其普世性吸引了很多新成員。
然而,從更深的層次而言,福音的救贖訊息才是基督宗教擴張的主要原因。
這個訊息的應許不只是赦免罪行及與神合好,使人由腐敗和死亡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基督徒之所以是基督徒,」正如一位學者的說法,「就是因為基督教徒由死亡中得到釋放。」
藉由基督的復活,使人可的到永生、未來肉身的復活和受 舉揚得到肯定和保證。
保祿說,在基督內的意思就是成為一個新造的人(林後5:17)。
總而言之,基督教擴張成功更正確的原因就是人們受到福音內容的吸引。


基督教勝利的後果

最初四 個世紀是基督徒最有創造力的時代。
基督徒的勝利不容否認對羅馬帝國和後世的歐洲文化都有革命性的意義。
由教會本身角度來看,這個時期更是意義非凡。
由這個 時期開始教會得到明確的身分,甚至一種自我察覺,直到目前那仍是基督正教的標準規範。
有兩個發展影響了教會的自我理解 - 結構和信理 - 這兩個發展足以解釋前述的說法。
教會開始時沒有新約,「聖典」指的只是舊約。
然而,教會慢慢發現有需要把原始宗徒所敘述的或靈感收集起來,成為單一的聖典綱目。
所收集的廿七本書成為全部宗徒對教會的見證,也就是我們現在的新約。
簡言之,在這時期基督教歷史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它的轉變,以Harnack的 話來說,就是轉變成為兩個約典的宗教。
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這些作品被教會團體接受與承認,
因為它們與教會繼承的傳統,自五旬節以後聖神降臨到教會中的見證是一致的。
嚴格來說,在新約沒有決定下來以前,基督徒數十年來只單靠這個傳統來生活。
很多時候基督正教依舊在這個傳統的脈絡下詮釋聖經,
如正 Georges Florovsky神父堅持的,只有在教會生命記憶(傳統)的大框架內,聖經才能表示其本真的訊息。


初期管理結構


教會對 生命意義視為重要的,還有其管理結構的形成。
宗徒的職務是動態性的發展,而非靜態的。
建立團體後,一些宗徒們會離開進行其使命,一些則管理這個新團體,主 持感恩聖事和聖洗聖事。
結果,相對於宗徒們的動態力量,發展出一個本地性的聖統結構,它的功能是靜態的,負責管理和施行聖事的工作。
每一個團體的主祭人員,特別是在星期天舉行感恩聖祭的人員,都是監督,或主教,並有神父或執事協助。
第二世紀時,在很多地方已出現固定的制度,包括主教、神父和執事的三層模式,在這個發展中一切都很自然。
最後晚餐 - 第一個禮儀 - 沒有主耶穌的主持是不能舉行的。
因此,從一開始,主祭的存在於教會中就是理所當然的,
這種區域性「個人管治」(monarchical)的主教制度如今仍 是正教的教會學中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