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主就是愛
主 耶穌基督 上帝之子 憐憫我罪人

目前分類:行聖禮儀 (12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eucharist 入祭聖事 第三章 3

現 在回到「攜帶聖經入祭」的討 論。我們可以說閱讀經書固然是根本的基礎,而了解聖言的禮儀還有它與聖餐禮的關連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在此我們發現與聖 餐禮平行的一個關係中,祭獻物的聖化是在獻上祭品之後。到此我們應該回想起,在正教禮儀傳統中,聖經所扮演的角色,其重要性不只是作為誦讀而已,還有它本 身作為一本書的重要性。這本書應受到與聖像畫和祭壇一樣的崇敬。指示中說我們必須親吻它,並焚香表示敬意,並且上帝的子民都要受到它的祝福。最後,在幾場 儀式中,像是主教的按立,懺悔或傅油聖事等,聖經都是以一本書的姿態參與的,而非以其中的內容出現。這是因為對教會來說,聖經是一部基督顯現並存在於我們 之間的有聲聖像畫。最重要的是,它是祂復活的聖像畫。所以這個攜帶聖經入祭的動作,就不只是一項「表演」而已,不是一項對過去事件的戲劇化形式神聖表現 (譬如說基督到外面去祈禱,然後主禮司祭就扮演基督形象攜帶著這本聖經),而是復活的主成就祂承諾過的話:「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我 就在他們中間。」(馬太福音18:20)當聖餐禮的祭獻物在獻上祭壇之後被聖化,因此誦讀聖經與高聲宣認才會在聖經出現後進行。這個「攜帶聖經入祭」是一 個聚會,一場與基督會面的喜樂歡聚,並且由為我們取出這本書中之書來完成。這是一本永遠都能轉化為力量、生命與神聖的書。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ucharist 入祭聖事 第三章 3

「君宰,主,我們的上帝,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ucharist 第二章

「…父怎樣把王權賜給我,我也照樣賜給你們,叫你們在我的國裡坐在我的席上吃喝。」
路加福音22:29-30

1
假使如同教會般的聚集,最深刻的意義就是聖餐慶祝(這是它的首要基礎條件)的開端,
那麼它的結束與成就就是教會進入天堂,教會在主國裡,在祂席邊的成就。
在宣認「如同教會般的聚集」是聖事的開端之後,馬上接著宣認上述這件事屬於聖事的結束、目的與成就,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ucharist 第一章-聚會聖事

6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ucharist 第一章-聚會聖事

5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ucharist 第一章-聚會聖事

4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ucharist 聚會聖事 第一章

3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ucharist 聚會聖事 第一章

2
任何關於聖餐彌撒禱告曆的認真研究,都必須說服我們,彌撒禱告曆從一開始到最後,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ucharist 聚會聖事 第一章1

「首先,我聽說你們在聚會的時候…」
哥林多前書11:18

「當你們在聚會的時候…」,這是使徒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時所寫下的。
對他而言,同時對早期所有基督徒而言,這些話所提到的不是聖殿,而是聚會的目的和本質。
大家都很清楚,「教會(希臘原文為έκλησία)」這個名詞,指的是「聚會」或是「集會」,
而在所有早期基督徒心中,「在教堂聚集」指的是一 種目的為揭示、實現教會的活動。

這個聚集是聖餐的—它的目的與實現都在那成就「主的晚餐」的背景中,在那聖餐的「擘開餅」發生的所在。
在保羅同樣一篇寫給哥林多教會人士的信中,他責備這些人聚會時參加另外的餐宴,而非主的晚餐,
或是這個聚會另有目的,卻非聖餐的「擘開餅」(哥林多前書11:20-22)。
因此在這裡我們可以明顯看出無庸置疑的三位一體,發生在聚會、聖餐、教會中,
這是早期跟隨保羅的腳步而形成的教會傳統,完全能毫無異議作證的事實。
因此禮儀神學的基礎任務,包含了揭示這 個統一性的意義與本質。

在這個任務中更為緊急的部份是,當這個三位一體對於早期教會來說是不證自明的時候,
它卻在現代基督教的意識裡停止了這個特性。
我們習慣上叫做「經院派」神學—就是與教父傳統決裂後出現的派別,
也是在方法和本質上主要構成西方對神學的理解—卻忽略了與聚會、聖餐、教會之間的關係。
聖餐被定義為聖事的其中一 種,但是不是「聚會的聖事(sacrament of assembly)」(此定義來自西元五世紀Areopagitica的作者)。
批評這種經院派的教義一點都沒有意識到聖餐中教會的意義,也不算誇張。
而且教會學中的聖餐面相,譬如說教會的教義,也遺忘殆盡。

在此我們應該更詳細交代神學和聖餐是如何分道揚鑣,以及對教會良心所產生的悲劇性後果。
現在我們應該已經注意到,把聖餐當作「聚會的聖事」這樣的概念已經漸漸從虔誠當中消失。
在禮儀指導書籍中的確是會把聖餐分類至「大眾崇拜」的綱目下,也會說明禮儀通常是在「崇拜的會眾」面前執行。
但是這個「崇拜的會眾」,譬如聚會,已經不再被理解為聖餐的主要形式,
而禮儀也不期待聖餐去看到和感受到教會的主要形式。
禮儀性的虔誠已經徹底成為個人主義的了,對此最具說服力的證據是當代接受共榮時的執行方式,
已經完完全全變成個人「精神需求」的附屬。
沒有人,無論是神職人員或是平信徒,能夠領會聖餐祈禱的精神:
「將我們所有人都結合為一體,在聖靈的共榮中變成聖餅與聖杯的一部份。」

因此,我們已經在虔誠和「對教會的尊重(churchliness)」中見證 了聖餐禮日漸明顯的「消瘦」,
逐漸窄化其在教會生活中的首要與原始意義與地位。
所以禮儀神學中任何有關聖餐禮的解釋,都必須超越這個窄化的結果,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藉著回歸聖餐禮最初將其詮釋為「聚會的聖事」這樣的理解,因此也就是「教會的聖餐禮」。

在此我們必須指出,聖餐禮在虔誠和神學的雙方面所受到的窄化,公然的與聖餐禮的彌撒禱告曆(ordo)產生矛盾,
但這卻是教會最初形成時便保存下來的。
這裡我們說的「禱告曆」並不是在講儀式或聖事的諸多細項,而且到後來還越辯越複雜。
而是聖餐禮的架構,它的形式。
這裡我們借用狄克司神父(Dom Gregory Dix)的說法,年代可追溯至教父形成教會崇拜原則的草創時期。

如同我在另書所提,經院派哲學最基本的缺陷在於,它對聖事的處理並非來自教會保存已久的真實體驗,
卻從本身倒果為因的抽象範疇與定義而來,很難與教會生命的真實性相互一致。
早期教會完全了解「信心律(lex credendi)」和「祈禱律(lex credendi)」是不可分離的,它們對彼此的依存都是必須的。
如果用聖伊里奈烏的話來說,
就是「我們的教導是在和諧中與聖餐禮一起所發生的,而聖餐禮證實了我們的教導。(語出駁異端論4:18:5)」
但是以西方經院派為主流的神學,卻對教會所實施的崇拜,以及它的理由與適當順序毫無興趣。
從本身抽象的 前提而產生的這種神學,卻倒果為因地裁決何者為「重要」,何者為「次要」。
最後的分析發現,被他們視為次要的就是對他們來說不感興趣的崇拜本身,但它的各個層面卻是教會賴以為生的事物。
神學家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重要的「時刻」上,所以還刻意挑出聖餐中的幾個重要「時刻」:聖禮的交換、
然後是共榮的參與;在聖洗中有所謂的「三重浸禮」;
在婚姻聖事中有祝聖的元素—「賜給他們榮耀尊貴作冠冕」凡此種種,
但是這些神學家歸納類別後卻從未想到的是,這些時刻是無法自其禮儀性背景中獨立出來看待的。

這些對聖事所採取的手段就是我們在經院派教義中發現的,它們十分明顯地貧乏、非常地一面倒。
這同時提供了在我們的禮儀性虔誠中,窄化與單方面詮釋的根源。
因為缺乏來自最初教父時期的正港神學詮釋—「禮儀性教義問答」—的養分與指引,
於是便受到來自對事奉的象徵性、譬喻式詮釋法的不良影響,變成了獨特的神學 「民間傳奇」。

因此就如我們所說,依照教會傳統來解釋,禮儀性神學的最初原理,
不應該是由某人自抽象、純粹智識的綱要中衍生出來的道理,再隨意扔到事奉上面,而應該是由事奉本身出發,
這裡的意思是說,必須先由彌撒禱告曆出發。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餐禮- 給這個世界的所有生命 - 聖事與正教

16
現 在到了我們要回到這世界的時刻。司祭離開祭壇時說:「讓我們在平安中出發。」而這是儀式中最後一個口令。我們不能一直待在他泊山(Mount Tabor)上,雖然我們知道留在那裡對我們是有好處的,但我們要被遣回。不過現在的我們「已經見過了真實的光,我們已經領受了天上的靈」,就如同這光、 這靈的見證,我們必須勇往直前,開始教會永無休止的宣教。聖餐禮就是這趟旅程的結束,也是完結的時刻。現在又再次是個開始,那些不可能顯現的事物又再度向 我們顯現。世界的時刻變成了教會的時刻、救贖的時刻。如同克勞德(Paul Claudel)所言,上帝讓我們有能力做祂的見證,去履行祂已經做過的,以及永遠在進行的事,這就是聖餐的意義,也就是為何教會的宣教始於升天的聖禮, 因為只有它能夠使佈道的聖禮成為可能。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餐禮- 給這個世界的所有生命 - 聖事與正教

15
但 是在我們可以參與天堂的食物之前,仍然有一件最後 的、十分重要的演示待辦,那就是代求。要在基 督之中,意思是要像祂一樣,要將我們的生命,變成祂生命中 的時刻。當祂「長遠活著」為所有「那些靠著他進到神面前的人」代求(希伯來書7:25),所以我們不得不接納祂的代求,作為我們的祈禱。不論團體或個人, 教會都不是一個讓人逃避這世界,作為品嚐永恆的神秘喜悅之用的俱樂部;共榮也不是一種「神祕的經驗」,雖說我們從基督的杯中喝,而祂把自己獻給世界上的生 命。聖餐檯上的餅和聖餐杯裡的酒,是為了要提醒我們神的兒子道成肉身降生在這世界、祂被釘上十架,以及祂的死亡。因此這正是天國的喜樂,讓我們去紀念這個 世界,並為它禱告。這個與聖靈的共榮使我們能夠以基督的愛去愛這個世界。聖餐禮是和諧統一的聖事,也是一項關鍵時刻,因為在此我們見到基督中的世界,如同 見到其全貌,而非以我們特定的、受限的、部分的角度管窺。在救世主盛宴的榮耀中,代求就此開始,而這就是教會宣教唯一真實的濫觴。當「所有塵世的憂慮都被 擺在一邊」時,我們所做的好像是必須離開這個世界,事實上我們卻是在所有的現實中恢復它應有的樣子。
因 此代求包括為了共榮而做到的唯一真實預 備,因為在這共榮之中,以及經由這個共榮,不只是我們變成了一個身體、一個靈,同時我們也恢復這世界所失去的團結 一致與愛。現在偉大的聖餐禱文被納入主禱文之中,每個祈求,都會提到在這世界可以對上帝天國的完全、徹底奉獻。這是祂的禱文,而祂將這禱文賜給了我們,如 同它使祂的父成為我們的父。沒有人配得接受這個共榮,沒有人是為了這個共榮而被預備的,在此刻所有的美德、正義與奉獻消失、消融在一起,因此最偉大的謙遜 與服從,就是在喜樂與感激中接受這個賜與,應答稱是。再沒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做的了,然而當我們感恩時,我們便能成為上帝想要我們在永恆中成為的樣子。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餐禮- 給這個世界的所有生命 - 聖事與正教

14
是 聖靈使餅與酒以基督聖體、寶血的形式表現出來。正 教會 一直都堅持這個聖餐元素的變化(metabole)是由召喚聖靈,而非由制度性的口令來履行。遺憾 的是這部份的教義也常被正教信徒本身所誤解。這件事的重點不是在於要用一種「因果論」(制度性的口令)去替換另外一種不同的「準則」,而是為了要顯現聖事 的末世特性。聖靈在五旬節那個「最後的偉大日子」來到,祂為天國揭開序幕。祂總是把我們帶在後頭。要成為聖靈意指必須在天堂,因為上帝的天堂就是「在聖靈 中的喜樂與平安」。因此在聖餐禮中我們的飛升到天堂,便是經由祂的批准與確認,因為祂把教會轉化為基督的身體,也就因此把我們的祭獻元素,以一種在聖靈中 共榮的形式呈現出來。這便是聖化。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餐禮- 給這個世界的所有生命 - 聖事與正教

13
到 了聖餐禮的這個階段,接著便是我們在基督中的升天 了,這裡指的是我們進入祂之中,到達「那個將臨 的世界」。現在,所有事物在基督之中的祭獻,已經給予那 位所有生命的歸屬、所有生命真實的存在,這個升天的時刻已經達到終點了。現在我們已經坐在天國的復活餐桌邊,我們所該祭獻的—我們的食物、我們的生命、我 們自身與這世界—都已經在基督中,並當成基督祭獻上去了(因為基督承擔我們的生命,祂並且就是我們的生命)。現在這些會重新賜予我們,作為禮物的新生命, 所以必定會以食物的形式出現。
「這 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你們拿去吃,拿去 喝…」然後世世代代的神學家都提出相同的問題:這怎麼有可能?這是 如何發生的?在這個轉變中到底發生了何 事?究竟是從何時開始?原因為何?看來似乎是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是象徵嗎?那象徵又是什麼?是實質嗎?是偶發事件嗎?不過這些理論好像都有一些缺失,因 為在其中,聖事的意義便縮減成時間、實質、因果的範疇,而這都是「這個世界」的範疇。
的 確遺漏了某些事物,因為神學家想著聖事,就忘了聖 禮。就 像一位優秀的科學家,會先把自己所研究的主題離析出來,將它縮減至某個時刻、某個「現象」的表 現,然後再通則演繹到特性,從已知研究到未知,然後給出定義,可是事實上這個答案卻引發更多的問題。不過經由我們的研究發現,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整個聖禮 是聖事的,意思是一個轉變的演示與一個升天的行動。這個升天的行動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帶我們離開「這世界」,讓我們成為那將臨的世界其中一員。在這個世 界中,這個因為宣判基督有罪而使自己也變得有罪的世界,沒有餅也沒有酒可以變成基督的身體和血,沒有一個有關它的部份可以是被「聖化」的。但是教會的聖禮 永遠是一種舉起(anaphora),升起、或是上升。教會在新世紀的天堂執行了它的任務,這時基督已開展祂的死亡、祂的復活與升天,這些在復活節那天, 以贈禮的形式送給教會,作為它的生命,作為它移動的「終點」。在這個基督被釘上十架的世界,祂的身體被擘開,祂的血液流出。所以我們必須離開這世界,我們 必須在基督中上升到天堂,就為了成為那參與將臨世界的一份子。
但 這並不是一個「另外」的世界,不要以為這就與上帝 創造、並給予我們的那個世界有 所不同。這還是與我們的世界是相同的一個,它已經在基督之中成為完美,但 卻尚未在我們之中變得完美。這的確是我們的那個被救贖、被恢復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基督「充滿其中所有的事物」。而既然上帝已將世界創造出來,當作我們的 食物,也把食物作為我們與祂共榮的手段以及在祂之中的生命,那麼我們從上帝那裡接收到了新生命與新的食物,就是基督。祂是我們的餅,因為打從一開始,我們 的飢渴就是針對祂而飢渴,所有我們的餅,也是祂的象徵,這個象徵必須變成現實。
祂 化身成人,並且住在這個世界,祂既吃也喝,這表示 祂所參與的這 個世界,原本是我們的食物的這個世界,現在變成了祂的身體、祂的生命。可是祂的生命完全、 絕對是聖餐的,因為祂的所有生命轉變為與上帝的共榮,祂的所有生命也飛升到了天堂。現在祂要與我們共享這榮耀的生命,「我已經獨自完成的—現在我將之給予 你們:拿去,吃吧。」
我 們在紀念基督的心情之下祭獻我們的餅,因為我們知 道基督就是生命,而因此所有的食物,都必定會帶領我們往祂的方向去。現 在,當我們從祂的手中接過這餅, 我們知道祂已接受所有的生命,將祂自己填滿在所有生命中,讓該發生的事發生:與上帝的共榮、及祂的臨在與愛的聖事。唯有在天堂,我們才能與聖巴西略 (St. Basil)一同宣認:「這餅是我主聖體、這酒是基督寶血的真實呈現。」在這個世界屬於「超自然」的部份,是如同「自然」般的顯現,永遠引導我們走到「那 裡」,並讓我們成為我們該有的樣子,就如同教會在聖禮之中使自己圓滿一樣。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餐禮- 給這個世界的所有生命 - 聖事與正教

12
但 是當我們站在上帝的面前,記起祂為我們所做的一 切,也記起我們祭獻上的感恩禮,我們將無可避免的 發現,在所有的感恩與紀念中,實質的內容就是基督。所有 的導向對於基督的紀念。「在他裡面有生命,這生命就是人的光。」而再生餐禮的光中,我們看到基督確實就是那生命,與及所有生命的光,這樣的榮耀充滿天上與 人間。再有沒有什麼是需要紀念、需要感謝的了,因為在祂裡面,每件事物都會找到它的存在、生命與目的。
因 此三聖頌,以如此簡單、富有邏輯的方 式,在一夜之間的一項活動中,將那一個人帶給我們,這使這個世界一次就永遠的發現了它的審判與救贖。這並不是說唱完 三聖頌並宣認神聖榮耀的權柄之後,我們就把它放在一邊,步入事奉的下一個程序,紀念,不是這樣的。紀念是我們讚美詩歌的完整部份,它再次象徵那聖餐「自然 地」引領我們,到達紀念與感恩的實質核心當中:
禰是聖而至聖者,禰的榮耀是偉大的;
禰如此熱愛禰的世界,
甚至賜下禰的獨生子,
使 凡信祂的人,
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
當祂已經降來人間,
並完成了為我們的神聖計劃,
就在祂被交付,
即為了世界 的生命而舍己的那個晚上,
祂把餅拿在祂神聖,至潔,無玷的手中;感謝,祝福, 聖化了,擘開,
交給祂的聖門徒和宗徒們說:
你們拿去 吃,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被擘開,
以赦免罪過。
晚餐後,祂同樣拿起杯來說:
你們都由其中喝,這是我的血,新約之血,
為 你們和眾人傾流,
以赦免罪過。

但是當我們站在上帝的面前,除了基督的自我祭獻之 外,再也沒有什麼是我們可以記憶、可以讓我們帶來 並呈獻給上帝的了,因為在這其中,所有感恩、所有 紀念、所有祭獻,也就是人類與世界的全副生命,都已充實圓滿,因此:
紀念著這救恩的命令,
和 祂為我們所行的一切:
十字架、墳墓、第三日的復活、
升天、坐於右座,第二次榮耀的再來。
我們由禰的所有中把禰的所有;
因 著這一切,並為這一切而奉獻給檷。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餐禮- 給這個世界的所有生命 - 聖事與正教

11
因 此三聖頌的這個序禱,這個永恆的讚美頌歌「聖哉!聖哉!聖哉!」便是所有生命的秘密:「你的榮耀充滿天地。」我們必須在基督裡,飛升到天上,去見識與了 解生命創造真實的存在,一如上帝的榮耀。在對神聖的愛這樣的回應當中,上帝把創造變成祂希望成為的樣子:感恩、聖餐、敬拜。教會的天堂空間就在這裡,「… 環繞侍立著成千的總領天使,上萬的天使,塞拉芬和革魯賓…他們展翅高翔。」到最後我們所能夠用來表達想法的字句,就是—
聖哉,聖哉,聖哉,
萬 軍的主,
禰的榮耀充滿天地。
賀散納於至高之天。
因主名而來者,當受讚頌。
這是所有生命最終的目的、結局、目標以及圓滿, 因為這是開始,是生命創造的原則。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餐禮- 給這個世界的所有生命 - 聖事與正教

10
當 人站在上帝 寶座前,當他完成上帝給予所有必須完成的一切,當所有的罪都被赦免,當所有的喜樂都以重現,這時他除了感謝之外,再也沒有什麼要做的了。感恩 是一個完美的人的狀態,感謝是天堂的生命,感謝是人對上帝的創造、救贖與天堂的恩賜唯一完整與真實的回應。但是這個站在上帝面前的完美的人是基督。在祂之 中,所有上帝賜予人類的事物都已完整並被帶回天上。祂自己就是這個完美的感恩生命。祂是這世界的感恩,在這個感恩中並且經由這個感恩,所有的被造物成為它 原本應成為、但是先前沒有成為的樣子。
「致 上感恩不但合宜而且正確。」會眾回答。在這些語 句中他們表達自己「無條件的順服」,隨著這些過程,真 正的「宗教」開始了,因為信心不是智識搜尋的成 果,或是像巴斯卡說的,「打賭」的結果,不是生活中挫敗與焦慮的理性解決方案,不是從什麼「匱乏」中顯現,卻是來自於圓滿、愛與喜樂。「不但合宜而且正 確」這句話完全表達出它的真諦,這是對於過著豐富生命、並接受這樣的生命的神聖邀請唯一可能的回應。
所以司祭開始這般的感恩祈禱:
歌 頌 禰,稱揚禰,讚美禰,感謝禰,敬拜禰,是理所當然的;因為禰是那不可言說,不可思議,不可目睹,不可測度,永遠長存的上帝,禰和禰的獨生子,及禰的聖 靈也永遠如此。禰帶我們出離虛無,進入存有,當我們墮落時,禰使我們復起,且永不止息地眷顧我們,直到禰引領我們上升天庭,賜予我們禰將來的國度…為這一 切,也為了所有已賜予我們的所知和未知的,所見和未見的福澤…
感 恩祈禱開頭的這個部份,通常被叫做「序禱 (Preface)」,雖說這個序禱在 所有感恩禮拜中大家都相當熟悉,在聖餐神學的理論發展中卻鮮少被賦予注 意。所謂的「前言(preface)」指的是不屬於書的本文的一部分,而神學家忽略序導是為了急切地要趕快進入所謂那些真正的「議題」所在去討論:聖化的 議題啦、元素的轉變啦、犧牲啦種種這些有的沒有的。這裡我們看到了基督教神學的主要「缺陷」。研究聖餐的神學家不再感恩,因此從整個對於聖事的理解中,以 及整個教會的生命中,拿掉了感恩/聖餐的精神。這個東西方教會長久以來持續了數世紀之久,關於制度性的口令,以及聖靈召喚的爭議,就是歷史上關於聖事神學 中「非感恩」時期,一個很好的例子。
但 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是,的確就是這個序禱,這個演 示、這些禱文、這個感恩的舉動,才能真正讓後來的一切 「成為可能」。因為若沒有了這個開始,後續的也就 不可能接著發生。基督的聖餐與聖餐的基督就是能夠帶我們到神聖食糧桌邊的那個突破點。因為聖餐—表示感恩與讚美—正是基督在祂本身裡面與我們和好時,上帝 所賦予我們新生命的形式與實質。這個和好、這個寬恕,這個生命的力量,在這個與聖餐共同生發的新生命形式狀態中,具有它的目的與完整性,而聖餐是上帝生命 中唯一生發的新生命,是上帝這世界唯一的真實關聯。
這的確是那將臨之國的前言,是天國的的門扉:當我們 提到將臨的天國時,這就是我們所宣認與稱 頌的,我們肯定上帝已經將它賜予我們了,在過去的時光,即已給 予我們這個未來,而又構建成我們的現在,也就是現在的教會生命本身。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餐禮- 給這個世界的所有生命 - 聖事與正教

9
「讓 我們高舉我們的心。」司祭說到,而會眾回答: 「我們已經 把心高舉至主面前。」聖餐禮當中會一直重複「高舉」祭獻物與我們自己的這個詞語,這是教會上升 到天堂的過程。「但是當我自己就已經變成天堂時,我還關心天堂的什麼呢…?」聖金口若望這麼說到。聖餐禮本身多次被解釋為恩賜的本身:在餅與酒上面「發 生」了什麼事,還有為何、何時發生!但是我們要了解,之所以在餅與酒上「發生」了什麼,是因為先在我們身上、在教會身上發生了某事,這是因為我們「構成」 教會,這表示我們在基督升天時跟隨著祂,因為祂已經在祂的國度之中,在祂的桌邊接納了我們,因為,以神學的角度解釋,我們已經進入「末世 (Eschaton)」,現在我們已經身處超越時間與空間的所在了。因為這些必須先發生在我們身上,再來才會發生某事在餅與酒上。
司祭說:「讓我 們高舉我們的心。」
會眾回答:「我們已經把心高舉至主面前。」
司祭說:「讓我們為我們的主致上感謝。」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餐禮- 給這個世界的所有生命 - 聖事與正教

8

現在餅與酒擺上祭壇了,被布 覆蓋著,隱藏著,有如我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隱藏在神裡面」(歌羅西書3:3)。這個全體的生命,已由基督帶回給上帝,而司祭說:「讓我們彼此相愛,然後讓我們一致地懺悔…」接著是和睦之吻,這是基督教禮拜儀式中重要的演示活動之一。教會,如果真正具備教會的意義的話,必須彰顯 上帝「湧入我們內心」之中神聖的愛。如果沒有這樣的愛,教會中就沒有一件事是「有效」的了,因為所有的事都不可能辦到。基督聖餐禮的主旨是愛,唯有愛我們 才能融入聖餐禮,變成參與儀式的人。我們沒有辦法產生這樣的愛。我們已經失去這樣的愛。這個基督給予我們作為恩賜的愛就是教會,而教會在這個世界上就是負 責見證這愛、再現這愛。愛本身能創造、轉化,因此它正是聖事的「原則」。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餐禮- 給這個世界的所有生命 - 聖事與正教

7
餅 與酒:要 了解它們最初以及永恆的意義,我們必須暫時忘掉那永無休止的爭議,把兩者的意義一點一點地把原本抽象的神學思索轉變為實際的「元素」。這的確是 聖事神學的其中一項主要錯誤。神學家把聖餐禮納入抽象討論中,就是為了把這個議題壓縮到他們的智識架構之下,而非遵照聖餐之旅的程序,也不理會伴隨其漸次 生成的啟示意義。用這種方式,真正會從神學旨趣與探究中消失的便是禮拜儀式本身,剩下來的是被分割獨立出來的「指定的時刻」、「準則」以及「產生有效性的 條件」。整個教會在這樣的聖餐禮中,失去的是一個構成整體所必須的、涵蓋一切的、純然會改變本質的掩飾行動,結果就剩下「重要的」與「不重要的」部分、 「元素」、「祝聖儀式」等。舉個例來說,如果要以這種觀點解釋並定義聖餐禮,連「聖餐」這個字都不需要了;因為它已經變得毫無關聯了。然而這卻是早期的教 父們解釋統一體(unity),以及禮拜儀式的所有「元素」時,關鍵的字眼。教父用「聖餐」這個詞語來稱呼獻祭的餅與酒,然後是獻祭與聖化本身,最後是團 契共榮。這些構成「聖餐禮」的整體,而也只有在聖餐禮儀式中才得以完全了解。
當 我們漸漸朝向聖餐禮拜儀式前進時,現在就到了我們 要向上帝獻出我 們生命的所有、我們自己、以及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的時刻。這是我們把祭獻食物的元素帶上 祭壇的第一個理由,因為我們已經知道食物就是生命,是生命的原理,而整個世界就是當做給人類的食物而創造出來。我們也知道要獻祭這食物,也就是這世界、這 個生命給上帝是人類最初的「聖餐」功能,是為何人類可以是個完整的個體的緣由。我們知道,我們是以生命聖事的主持司儀這樣的身分被創造出來的,這樣的身分 存在著在上帝之中的生命轉變,以及與上帝的共榮;我們知道真正的生命就是「聖餐」,一個敬愛與仰望上帝的時刻,此刻當中所有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都會被彰顯、 被充滿;我們知道,我們已經失去這個聖餐的生命;最後,我們知道藉由基督、新的亞當、完美的人,這個聖餐的生命可以再度恢復到人的身上。因為祂自己就是完 美的聖餐禮;祂在完全的順服、愛與感謝中把自己獻給上帝。上帝是祂的生命,而祂給予我們這個完美與聖餐的生命。在祂裡面,上帝變成了我們的生命。
因 此,這個既限給上帝的餅與酒,我們必須吃下才能維繫生命的食物,就是我們向祂獻上我們自己、我們的生命,以及整個世界。一位俄藉詩人提到:「用我們的雙 手拿取,恍若它是顆蘋果!」這就是我們的聖餐禮,這就是亞當沒有成功履行的時刻,也是基督變成人的生命的時刻,在這個時刻,在所有的喜樂、磨難、美、 挫敗、饑渴、滿足所表現出來的崇敬與讚美都與它們最終的目的有了關連,最後變得具有意義。是的,再說清楚一點,這就是犧牲( a sacrifice),不過犧牲的行為是人類最自然的行為,是人類生命中的菁華。人是犧牲的動物,因為他發現他的生命是愛,而愛是必須犧牲的,愛把生命中 的重大意義,也就是價值放在別人身上,而在這種犧牲當中的這項給予,就會找到生命中的喜樂。
我 們把世界和我們自己獻給上帝,但是我們是在基督 裡、在對祂的紀念裡做這件事。我們要在基督裡這麼做,原因是祂已經把該獻給上帝的給了祂,祂一次就永遠的 執行了這個聖餐禮,再有沒有什麼是遺漏的了。在祂裡面就是生命,我們所有人的生命,已經被祂獻給了上帝。教會則是代表所有被接受進入基督的聖餐生命的人。 而我們要在對祂的紀念裡做這件事,是因為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將我們的生命與我們的世界獻給上帝時,每次我們都發現除了基督=世界的生命=所有生命的完整性 以外沒有任何可以祭獻的事物。這是祂的聖餐禮,而祂本身就是這個聖餐。祭獻的人祈禱說到:「是祂祭獻,也是祂被獻上」這場聖餐禮就是要引導我們進入這基督 涵蓋一切的聖餐禮當中,並向我們彰顯唯一的聖餐、這世界唯一的祭獻就是基督這項事實。我們一次又一次以我們的生命祭獻,我們帶來並「犧牲」(祭獻給上帝) 祂所賜予我們的,而每次我們都達到所有犧牲、所有祭獻品、所有聖餐的終點,因為每次事實都向我們彰顯基督已經將所有生命祭獻了,而在祂的自我祭獻中,祂與 所有生命也被祭獻了。我們被囊括在這個基督的聖餐禮中,而基督就是我們的聖餐。
當 唱詩隊往前行進時,他們帶著餅與酒往祭壇去,而我 們知道是基督 本身,在祂的聖餐升天儀式中,帶領著我們所有人與我們所有的生命往上帝的方向去。這就是為 何在此刻儀式中我們紀念:「希望大主宰能在祂的國記得」。紀念是一種愛的表現,上帝記得我們,而祂的紀念、祂的愛是這個世界的基礎。在基督中,我們紀念。 我們再次把自己向愛敞開,而且我們記得。教會在前往天國的旅程中,把自己從「這個世界」分割開來,它依舊記得這個世界、記得所有人類、記得所有被造物,在 愛中它帶著這些紀念往上帝那邊去。聖餐禮就是宇宙紀念的聖事,的確這就是愛的重建,做為這個世界的生命。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餐禮- 給這個世界的所有生命 - 聖事與正教

6
現 在因為聖餐禮的旅程已經開 始,主持的司祭轉過身來面對會眾,到這時為止他是引導教會升入天堂的人,不過這個時刻的目的已經達到。而司祭的禮拜儀式以及他 獨特的功能以及他對順服教會的任務,就是要以自己的神職身分顯現/再現基督本身。在基督中人變成上帝,而上帝成為人。以一個嶄新的亞當這樣完美的人的身 分,他帶領我們走向上帝,以上帝道成肉身的身分,他向我們顯現聖父,並與上帝和好。他就是我們的和睦,就是我們與上帝和好、神聖的原諒、與神的共榮。而司 祭宣示並賦予我們的和睦,便是基督建立在上帝與祂的世界之間的關係,當然這個世界就是我們,也就是教會,要進入的世界。
就 是在這樣的和睦之中, 「神所賜超過人能了解的平安」,開始了聖言(道)的禮拜儀式。西方的基督徒老是習慣於將聖言與聖事分別開來,所以要讓他們了解正教 的正確觀點可能就有困難。正教認為聖言是聖事的,就如同聖事是「福音的」一樣。聖事是聖言的表現形式,而除非這種斷然將聖言與聖事分做為二的錯誤能夠克 服,這兩者之間,以及基督教的重視聖餐真正的意義,是無法在它們美妙的指涉意涵中被理解的。聖言的宣告,是一種出類拔萃的聖事演示,它把福音書中人類的話 語轉變為上帝的話語,以及天國的顯現。而且它把聽到聖言的人,變成聖言的貯藏所,以及聖靈的殿堂…每個星期六晚上,在莊嚴的復活守夜祈禱中,福音書被莊嚴 的唱詩隊攜帶著,通過會眾,在這個演示過程中,主日(Lord’s Day)被宣佈並且呈現出來。因為福音書不只是基督復活的紀錄而已,上帝的話語指的也是復活的主永遠的臨到我們,這便是復活真正的力量與喜樂。
這 個宣示福音書的禮拜儀式,是接續在唱頌「哈利路亞」之後,這是對於神秘的「theoforous」(生神的)詩句唱頌,表示那些見到那位到來的主、知道 祂的臨在,並以榮耀的「parousia」表達他們喜樂的欣喜問候。最容易理解parousia的說明,雖然這個字幾乎是不可能翻譯的,就是「祂來了! (Here He is!)」
這就是為何在正教會中朗讀與宣講福音書屬於一種禮儀 演示行為的原因。禮儀的演示是聖事中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 被當作上帝的話語來接收,並在聖靈中被 接納,換句話說,教會裡擁有聖言的生命,這裡也是它能在這個世界中「成長」的地方。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