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修生活 monastic life
Monastic life
Monasticism (from Greek: μοναχός, a solitary person)
隱修生活(源自 於希臘文:μοναχός,,意為:隱修士)
祈禱方面的問題
有一個源自於 Mesopotamia的異端教派(約公元360年),在東方流傳了數百年,直到第九世紀還存在,
人們也稱它為Euchites(這個名稱來自於東方語言euchetai的希臘文翻譯,其字源為euchomai,意指祈禱)。
Enthusiasts獨特的教義認為,當聖靈進駐體內時,他們就會受到靈性啟發並且被靈附身(enthous)。
「聖事」對他們而言是無用的,因此也是無害的,唯一具有靈性力量的是祈禱,
藉著祈禱可以驅逐那洗禮也無法驅逐的惡靈,還能使聖靈進駐體內,
使他們去除一切情慾的煩惱,與上帝合一,達到完美。
為了免於教會的責難,他們遵守一切教會規定,偽裝成一位正教徒, 聲稱自己拒絕一切異端。
除了睡眠時間之外,他們的修行內容只專注於祈禱,
Theodoret曾經諷刺的說:「如果不能祈禱的話,他們寧願去睡。」
他們熱切的祈禱能夠立即將他們與上帝連結在一起。
當他們達到完全沒有情慾的境界時(apatheia)就會見到「聖三位一體」,這三個神性位格將會在他體內合一。
他們也見到惡靈遍布在世界上,摧毀靈魂,將他們踐踏在地上。
他們認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魔鬼的存在,甚至基督的體內也曾經充滿了魔鬼,但是,聖靈可以取代心中的魔鬼。
因為Amphilochius of Iconium的促成,Side的宗教會議(公元388或390年)公開譴責了這個異端,
隨後,第三次大公會議(公元431年)也公開譴責他們。
儘管如此,他們不斷祈禱的理念被大家深深的認同。
在基督教隱修傳統中,Alexander Akoimetos曾經將這個概念納入修院規範當中,成為最激進的制度之一,
他是Mesopotamia地區許多修院的創辦人,大約卒於公元430年。
他主張應該將隱修士們分組,採取二十四小時輪流制度,讓教堂內的禮拜沒有間斷。
他的繼承人St. Marcellus也是Akoimetoi(意為不眠)修道院的創辦人,在君士坦丁堡實踐了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的禮拜制度。
儘管這樣的修行方式沒有保留至今日,
然而St Alexander所創立的不眠不休的禮拜制度確實對於今日東方教會(甚至是西方教會)
每日固定的禮儀與日課產生極大的影響,St. Alexander的制度在公元534年由教宗John b下令終止。
第四次大公會議(公元451年)明訂,隱修院的神職人員必須接受地方主教的靈性教導(法規第8條)
並且,必需有地方主教的允許才能成立隱修院。
法規第4條規定,隱修士必須在地方主教的祝福之下全心投入隱修生活,而非其它工作或活動。
在中東,為了反對第四次大公會議的決議而產生的分裂教派,如基督一性論(monophisites),
對於埃及Syria的隱修生活產生了戲劇性的影響,
許多修道院也受到了「基督一性論主義」的影響而脫離了唯一的大公教會。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nk
http://orthodoxyinamerica.org/article.php?id=25
http://www.mainlesson.com/display.php?author=hodges&book=church&story=mo...
什麼是上帝的恩典?
許多修士都曾經聲稱,自己已經從上帝那裡領受了獨特的靈修天賦,也擁有許多上帝的恩典。
舉例來說:他們聲稱,自己獲得了 施行奇蹟的能力,能夠看見上 帝的光(他們相信這就是上帝)。
在東方教會,這樣的說法是可以被接受的,這也是靈修生活的中心。
正教會總是會強調上帝的「能」與上帝的「本質」之間的分別。
宗教會議譴責那些將兩者混淆的異端或神學著作。
例如:Eunomios的追隨者,以錯誤的知見,聲稱聖子和聖靈是上帝之「能」,不具有真正的「位格」(person)。
於是,第四世紀偉大的神學家Basil以著作來反駁這個異端,他也幫助我們釐清與「上帝」相關的神學概念。
在西方文藝復興的初期, 哲學的影響已經進入了西方教會,
神學中使用的哲學方法,使得「上帝的恩典」(grace of god)的概念被誤解,引起很大的爭論,
在靈修方面,也造成正教會與西方教會之間的深刻差異。
因此,正教的神學家們也提出了他們的見解(尤其是 Gregory Palamas)並且清楚的解釋「上帝的恩典」的意義。
西方教會的誤解起於一位希臘的修士,他在義大利受教育,也曾經造 訪Athos聖山與許多隱修士對談。
他很驚訝的發現,許多修習「心禱」的隱修士可以看見內在所散發的光芒,
他們相信,這就是上帝之光,這個光就如同耶穌顯聖容時散發的光,他們認為自己見到了上帝。
這位希臘修士強烈反對這些隱修士的描述, 並且以西方的觀點寫了許多著作批評他們。
當時,神學家Gregory Palamas為了闡明正教神學與教義,就根據教父們的教導提出了:
上帝是「神能」(divine energy),此「能」與上帝的「本質」並不相同,然而,這個「能」也是上帝。
然而,這位希臘的修士強烈的反對Gregory Palamas的觀點,他以西方的觀點出發,發表了許多著作來提出反駁。
而Gregory Palamas也依據教父的教導,闡述了正確的教會神學,他主張上帝就是「神能」。
「神能」不是上帝的本質,而是別的,然而,我們可以說「神能」也是上帝。
就好像,上帝是由「他者」(other)所構成,這裡的「他者」指的是不同的位格,
如:聖父、聖子、聖靈都具有獨特的位格,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在上帝體內區分出不同的祂,
然而,這些祂彼此之間並沒有分裂,我們也用以將「本質」和「神能」視為上帝體內的不同的「他者」。
上帝同時包含了 「是」跟「有」兩部分。
就像正教神學根據聖經和教會經驗所提出的解釋,上帝的「是」就是「本質」,
任何受造物都無法看見、瞭解或分享這個部分。
如果從另一個觀點來看,上帝將「有」給予受造物。
舉個例子來說:路加福音8:46當中耶穌所說的「力量」是什麼樣的力量呢?
他給予什麼「力量」(希臘原文:δυναμις)給門徒們呢?
還有在路加福音1:9或24:49和厄弗所書 3:20當中,這個力量是誰的作用呢?
在歌羅森書1:29當中,我們可以瞭解得更清楚:
(中文)「我就是為這事而勞苦,按祂以大能在我身 上所發動的力量,盡力奮鬥。」(歌羅森書1:29)
(英文) NKJ Colossians 1:29 To this end I also labor, striving according to His working which works in me mightily.
(希臘文) BGT Colossians 1:29 eivj o] kai. kopiw/ avgwnizo,menoj kata. th.n evne,rgeian auvtou/
th.n
evnergoume,nhn evn evmoi. evn duna,meiÅ
很不幸的,中文(甚至是英文)翻譯都不是很精確,因為希臘語結構種類繁多,語意豐富,
上文中用許多不同顏色標示的,是希臘原文。
文中寫到上帝在我們身上「作用」(acts),而這裡的「作用」(actions)一詞等於「能」(energies)。
「神能」的「能」字有「共同合作」 的意思,
我們可以用「能」字來表達「作用」一詞,因為上帝「作用」在我們身上,我們自己也起了作用。
我們接受上帝的「作用」,並且使它成為我們的「作用」,就像斐理伯書 2:13所言。
δυναμις和ενεργεια具有相同的意義。
同樣的,從格林多後書4:6-7當中我們瞭解到,信仰不是一種理解力,信仰是上帝的贈禮,是「神 能」。
「神能」是統一當中的多樣性,雖然彼此有差異,卻不分裂。
就好像格林多前書12:6中所言,我們必須瞭解,
上帝存在於祂的「能」之中,我們藉由「神能」接觸上帝,而不是藉由上帝的本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