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格性與存有:2.教會性存在的實質
2.教會性存在的實質
教會性存在的實質是由人的新生、由洗禮所構成的。洗禮作為一種新生的方 式,正是由實質所構成的行動。就像受孕與生產構成了人類的生物性實質,洗禮也將人帶 向另一種存在方式、帶向再生(〈彼得前書〉1:3,23)、帶向新的「實質」。我們接下來所要關注的問題是,這個新實質的基礎何在?人如何藉由洗禮獲得實 質?在這個過程之後,人又變成了什麼?
我們剛剛已經看到,人的生物性實質的基本問題在於:造成人類誕生的神入行動受制於本體必然性的「苦難」, 而由於本體論層次的本性先於位格而存在,並以「本 能」為法則宰制人類,因此早在其本體基礎上,便已摧毀了自由。這項「苦難」是與受造性(createdness)緊密相連的,也就是說,這項「苦難」與我 們剛剛見到的一項事實密切相關:作為位格的人會遭遇到存在必然性的問題。結果是:在生物性實質的構成中,受造的存在無法逃脫其本體必然性,因為要是沒有 「必然的」自然法則、沒有本體必然性,人的生物性實質就根本不會存在。
所以,如果要避免落入這種人類的悲劇性結果,作為絕對本體自由的位格,便 需要一個沒有本體必然性的實質構成,其實質必須不可避免地植根於、構成於不受受造 性之累的本體論實在上。這便是聖經上說的「重生」或「由上而生」(〈約翰福音〉3:3,7),而教父基督論所亟欲向人宣告的好消息,正是這樣的可能性。
教 父們的基督論所期待完成的目標具有純粹的存在重要性,它希望能向人保證:尋求成為位格——一個真正的位格,不是「面具」,也不是「悲劇性角色」——並不 神秘,也不是遐想,而是一個歷史事實(historical reality)。耶穌基督之所以堪得救主之名,並不是因為他為世界帶來了美好的啟示,也不是因為他就位格給出了高貴的教誨,而是因為他在歷史中實現了位 格的最終實在(the very reality of the person),並讓它成為每一個人的位格的基礎與「實質」。因此教父神學認為,基督論必須具備以下幾個不可或缺的要點:
(a)將基督的 位格與聖三中聖子的實質視為同一。與聶斯托留主義(Nestorianism)的漫長爭議並不是象牙塔裡的神學練習,而是對於存在性 問題的艱鉅努力:如果基督的實質是我所說的「生物性存在的實質」,祂如何可能成為人類的救主?如果作為位格的基督不是在自由中「生 存」(subsists),而必須臣服於自然的必然性,那麼祂最終也將無法逃脫人類位格的悲劇性宿命。 教父神學對此一存在性問題的反面表述,是瑪麗亞童貞成孕而生下耶穌;而其正面表述則是出現在迦瑟敦信經(Chalcedonian Doctrine)裡——基督的位格是「一」,而且也就是聖三中聖子的實質。
(b)神的本性與人的本性在基督裡完成實質的統一。在這一點 上,我們需要注意一下希臘教父與西方教父在強調重點上的差異,這項差異和我們之前提到的 聖三教理有關。在西方,基督論的起點是在「本性」或「本質」的概念上,這一點可以很明顯地在教宗里奧一世(Leo I)的〈大卷〉(Tome)中看出;然而對希臘教父而言(我們可以以Cyril of Alexandria為例),基督論的起點是實質,是位格。雖然在最初認識到這項差異的時候,人們可能會認為它是微不足道的,但事實上,這項差異卻十分重 要。因為就像我們已經看到的:以實質為起點不僅思考了上帝,也思考了人,其本體論的基礎是位格:就像上帝只有在作為位格時才在其本性中「是」其所是—— 「完美的上帝」,人也只有在作為實質、作為位格、作為自由與愛時,才在基督裡成為「完美的人」。只有在人成為真正的位格時,才能成為完美的人。而所謂「成 為真正的位格」,指的是擁有一種特殊的「存在方式」,並以這種「存在方式」生存著,這種生存方式的特色在於:它作為存有而生存的方式,與上帝作為存有而生 存的方式一模一樣——用人類存在的語言來說,這指的就是「實質的統一」。
所以,基督論說穿了就是向人類宣告:人的本性可以用一種不受其生物性存 在實質之本體必然性的方式得到「接受」(assumed)、並獲得實質,而不致走向 個體主義與死亡的悲劇 。拜基督之所賜,人與上帝建立起了一種特殊的關係,這種關係,便是基督作為上帝之子在自由與愛中與聖父所建立的關係,自此以後,人可以藉著這種關係「生 存」,並將其存在肯定為位格的,而不必再受制於其本性的不變法則。而洗禮的精髓,也就是人為上帝所收養,將人的實質與上帝之子的實質視為同一。
我 之所以將這種藉洗禮而賦予的實質稱為「教會性的」,是因為如果有人問我:「這個新的人類生物性實質會如何在歷史中獲得實現?」,我會回答:「它會在教會 中實現。」在早期教父文獻中,常常會以母親來表述教會的形象。這個形象的真義正是在於教會帶來了誕生:人作為「實質」、作為位格而誕生。人類的這個新實質 具有真正的位格的一切基本特質,而正是因為這些特質,才讓教會性的實質不同於生物性的實質。那麼,這些特質又是什麼呢?
教會的第一個、也是最重 要的特質在於:她讓人類與世界建立起另一種關係——一種不受生物法則支配的關係。早期的基督教徒對於「教會是什麼?」有清楚的認 識,他們會將一些原本用以描述家庭關係的詞彙,轉而用來描述教會, 藉此來表達他們已超越了生物性實質所創造的關係。於是,對於新的教會性實質而言,「父親」指的不再是給予你肉體的長輩,而是「在天上的父」;「弟兄」指的 也不再是家中的手足,而是教會裡的成員。在聖經中有一些尖刻的言詞,要求基督徒不僅要拋棄他們的家庭,甚至還要「恨」他們自己的親屬, 恰恰說明了教會性實質並不僅止於與生物性實質平行共存,而是要進一步超越後者。此外,這些言詞所試圖傳達的其實也不只是否認或拒絕,相反地,它們也包含了 一個肯定:接受了洗禮的基督徒將與世界鼎足而立(stands over against the world),他們將作為位格與世界建立關係,而不受制於其生物身份所創造的關係。這代表著自此以後,他們可以不受自然法則限制地去愛,而不是在生物法則 之下被迫去愛——受制於生物法則的愛,將不可避免地玷污著一個人的愛。作為教會性實質的人,將可證明凡是對上帝有效的事,對人也一樣有效:本性並不決定位 格;位格讓本性得以存在;自由與人的存有為一。
讓位格與實質獲得自由、不受制於本性與生物性的結果,是讓人能在教會中超越排他主義。當人作為生 物性實質去愛的時候,往往會將其他人排除在外:愛家人比愛 「陌生人」更為重要,妻子的愛只能由丈夫所獨佔——從生物性實質的眼光來看,這些事實都可以被理解,而且十分「自然」。但當某人愛外人比愛自己人更多之 時,他便超越了生物性實質的排他性。所以,教會性實質的特質在於:位格能夠不帶排他性地去愛,而且他這樣做並不是為了符合道德規範(如「愛你的鄰人」), 而是因為他的「實質構成」,因為他已在教會的子宮中獲得新生,所以讓他也成為了那個超越一切排他性的關係網絡的一部份。 這代表著只有在教會之中,人才有能力將其自身表現為普世的(catholic)位格。普世性——教會的特質——讓位格成為實質而不至淪為個體主義,因為在 教會裡,有兩件事是同時實現的:(1)世界以整全、普世的方式呈現在人的面前,各個具體存有之間不再有任何裂痕,世界不再是相互排斥的組成部分,不再需要 人藉由經驗歸納來加以統一;(2)在此同時,同一個人也將藉著這普世的存在方式與世界建立起關係,他將在這世上表達並實現一種普世的臨在 (presence),以及一個不屬於個體的實質,這個實質乃是屬於真正的位格的。因此,教會在人類的存在中變成了耶穌自身,而每個教會成員也成了基督 與教會 。教會性的實質存在於歷史之中,肯定著人具有能力不屈從於習性而變成個體性、分裂與死亡的載體。就人具有成為位格的能力這點來說,教會性的實質給人信心, 就人真的會變成一個真正的位格這點來說,教會性的實質給人盼望。換句話說,就人類作為位格的不朽性來說,教會性的實質既是信心,也是盼望。
最後 這一句話將我們帶往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上,我們必須提醒自己予以注意。在我說了這麼多之後,其實還有一個問題仍未回答:當我所說的教會性實質到來之 後,人的生物性實質又會發生什麼事呢?經驗告訴我們,除了洗禮和教會性實質會發生之外,人依然會依照其生物性實質而出生或死亡。那麼,教會性實質所賦予的 又是哪一種真位格的經驗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的確需要一個新的本體論範疇——不是為了抹去我在生物性實質及教會性實質之間所設下的分別, 而是為了向兩者呈現彼此的關係。事實 上,生物性實質與教會性實質的相遇為人類存在帶來了一個弔詭的關係:人並不是現在便已在其教會身份中存在,而是即將在其教會身份中存在。教會身份乃是與末 世論相關,乃是與人的最終結果相關。
這種從目的(telos)角度對於人類位格的思考,並不能用Aristotle的實現論 (entelechy)來加以詮釋,也就是說,我們並不認為藉由存 在於人類本性中的潛能之助,可以讓人變得比現在更好、更完美。 因為在我這整篇研究中,我已完全排除了一個可能性,意即:將位格視為人之本質或本性的呈現或流溢,或將位格視為作為「本性」的上帝的呈現或流溢。於是,教 會性實質也就不再有問題了:真正的位格無論是在生物性上或是在歷史上,都是作為人類進化的最終結果而出現的。 最後,我還要討論另外一種情境,它是由對於教會身份的期待與盼望,以及我們剛剛所提到的弔詭的實質所產生的(這種實質之所以弔詭,是因為它的根在未來,枝 葉卻在現在) ,我們或許可以用另一種本體論範疇來表達它,而我在這裡打算稱之為聖禮實質或聖餐實質。
上主就是愛
主 耶穌基督 上帝之子 憐憫我罪人
- Nov 09 Wed 2011 16:40
位格性與存有:2.教會性存在的實質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