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實相(上)(begining to pray)
法利賽人問:神的國幾時來到?
耶穌回答說:神的國來到,不是眼所能見的,人也不得說,看哪,在這裡!看哪,在那裡!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
(路加福音17:20-21)
之前,我曾經提到,有一個需要去面對、解決的問題:應該把祈禱轉向何處?
我的建議是,轉向自己。
首先,對你而言,所選用的禱文必須有意義,否則你不該將它呈獻給上帝。
如果你怠慢了這段禱文,你的心對於禱文沒有回應,抑或你的生活無法與禱文相應,將無法得到上帝的援手。
正如我所說的,最重要的,就是選 一段能夠完全陳述自己的意識、心、意志的禱文──祈禱不一定要符合禮儀上的準則,
但是必須真誠,完全符合自己想要表達的。
你必須領會到禱文所包含的一切豐饒和精密。
關於使用的禱文,有三種做法。
可以使用內心自發的禱文,這種祈禱從自己的靈魂中湧出;
也可以使用口誦的禱文,選用一些言精意博、語近指遠的文句;
有時,差強人意的,還可以取用現成的禱文,無論是所有場合都適用的平凡創作,或是聖徒們來自深層經驗的傑作,
它們並非出自聖徒自己,而是聖靈在他們心中,融入他們的生命,鑄造而成。
接下來,我想解說這些範疇內的祈禱。
在兩種情形下,內心自發的祈禱是可行的:在第一種情況中,我們生動的感知到上帝,這種感知喚起內心的禮敬和喜悅,
面對活生生的上帝時,也喚起各種真誠的回應;
在另一種情況中,當我們走向上帝時,會察覺到突然的致命危險,
使我們從內心深處的絕望與被拋棄感中呼喊出:除非有上帝的拯救,不然我們不可能得到救贖。
這是兩種極端的情況----在絕望中,我們對上帝失去信心,孤獨又渴望,可是卻無法突破;
然後,突然有一天,驚訝的發現,自己 正與上帝面對面,不但可以擁有內心自發的祈禱,
而且無論使用什麼祈禱文,說任何字句,甚至只是重覆的說:「我的喜悅,我的喜悅」,都沒有關係,
因為字句並不重要,它們只不過是用來維持情緒的愚蠢演說,是一種愛到成癡、絕望成狂的言語。
福音中「耶穌變容」這一章,
伯多祿(彼得)對耶穌說:「我就在這裏搭三個帳棚:一個為你,一個為梅瑟(摩西),一個為厄里亞(以利亞)。」
在這裡,伯多祿(彼得)說了些沒有用的話,因為他已經迷失自己,
某些東西勢不可擋地衝入他的心中,以致於他脫口而出所有心裡浮現的話語,無意中透露了自己的情緒。
如果想像著,內心自發的祈禱可以遍及整個生命,這只不過是一個幼稚的妄想。
自發的祈禱必須從靈魂中湧出,不像水龍頭那樣,在那裡任我們隨時取用。
它來自靈魂最深處的驚奇、痛苦,而不是一種中庸狀態,不是那種面對上帝神聖的示現而不知所措的感覺,
也不是一種了悟自己是誰、自己的本分為何,而徹底被這些體悟淹沒的感覺。
因此,在上述情形中,使用內心自發的祈禱,就變成一種十分無明的行為。
一個美好的完成,並不在海底,也不在山巔,而是取其中庸地帶。
如果無法從內心升起自發性的祈禱,就可以改用信念來祈禱。
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很多祈禱生涯剛起步的人,都認為,除非能夠強烈感受到自己使用的祈禱文句,否則就不夠虔誠。
這是錯誤的想法。
因為儘管我們有時候可以達到內心清明、意向正直的完美虔誠,
但是,這些祈禱文句或是祈禱用的手勢姿態,卻無法表達內心真正的想法。
舉個例來說,如果為了家庭,你必須出門在外,從事粗重的勞力工作,
當你筋疲力竭的回到家時,母親、姊妹、父親、或是其他人問你說:「你愛我嗎?」
你可能會回答:「我愛你。」
但是如果他們繼續追根究底的問,「此時此刻你真的愛我嗎?」
你或許只能誠實的回答說:「不,除了腰酸背痛之外,我一點其他感覺也 沒有。」
然而,之前說的「我愛你」其實並不假,因為你知道,在一切酸痛疲憊的感覺之中,還流著生動的愛。
當基督說:「如果你們愛我,就要遵守我的命令」(中譯註:若望福音14:15)
祂並沒有這樣說「如果你們愛我,你就要從某一種情緒進入另一種情緒,從這種狂喜進入另一種狂喜,
從這種神學視野進入另 一種神學視野」,
祂只說「如果你們相信我所說的話,就把它們實踐出來吧」,
在這裡,「實踐」的意思是,總是要稍微改進原本的方式,以展現比原先自發的做事技巧更優越的能力。
所以,我覺得某種非自發性而深植於信念的祈禱,是有必要的。
它們可以從大量現存的祈禱文中擷取出來。
當我們陷入祈禱的苦悶掙扎中時,已經有許多形式華美的祈禱文,藉由聖靈,供我們使用,
例如,我們有聖詠(詩篇)和豐富的、各教會聖禮儀中所使用的、長短不一的祈禱文。
重點是,應該學習這些禱文,對它們有足夠的認知,才能夠適時找出最合適的。
我指的是,從聖詠(詩篇)或聖徒的祈禱中,用心學習有意義的章節。
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有與內心特別相應的祈禱文章節。
標示出那些深入意念、打動內心的部分,尤其是與罪、法喜、掙扎的經驗相連結的部分。
學習那些章節吧,因為,某天,當我們感到極度沮喪、絕望,無法從內心傾出任何自發性的祈禱時,
我們將會發現,這些章節的禱文,就像上帝、教會和聖座們的禮物那般,浮現在眼前,助我們補足欠缺的力量。
正教會的晨禱和晚禱,總括來說,比西方常用的早晚課禱文來得長,大概需要半小時的時間來唸誦。
如果用心修習,往後,或許可以從中擷取受用之處。
然而,只是用心修習並不夠,必須要活化這個祈禱才有意義。
只有當它們是「活生生地」與生活融合在一起時,祈禱才可能化為合宜的抒情小調,在與上帝共處的時光中,呈現給祂。
在晨禱中,如果念誦了一個句子,就必須在生活中將它實踐出來,
而且,我認為,除了盡量修習有意義的祈禱文之外,還必須規定,
每當你發現一個新的、有意義的句子時----在閱讀福音、新舊約和聖禮儀的祈禱文時----就必須如實的、
盡其所能的將它們應用在生活當中。
或許,你可以想像,一整天無時無刻,都不斷持守著祈禱文中的句子,是何其困難,
如果能夠成功的持守某一個文句中的戒律僅僅一小時,就已經算得上幸運了。
儘管困難,還是要努力達成!
告訴自己, 「我已經誦讀了這段祈禱文,我的心已有所準備,哦!上主,我的心已有所準備,
在這半小時之中,將會敞開我的心,以遵循祂的旨意。」
半小時就好,不要再多 了,讓自己在這段期間沒有任何延緩和分心的機會,
因為,如果你一直不停的專注在一個既單純又不易達成的句子上,
到頭來,你只會對自己說:「我真的不行 了」,然後一事無成。
但是,如果你說:「這裡的三到五個句子,如同生活標語一般,從念誦它的那一刻起,我要持守它,
直到早上十點鐘為止,然後,再往下一個小時邁進」,
你將會發現,祈禱中的所有文句,以及聖徒們的思想和感覺,在你體內漸漸地成真,
深入意志之中,陶冶你的性情和身體,因為你用來行動的身體,才是所有神聖戒律的實行者。
然而,你或許會說:「對於這些文句,我沒有什麼強烈的感覺。」
如果這些祈禱文表達出一些基本的信念,而你卻全然沒有感覺,這時候,要以懺悔的心情轉向上帝,
並對祂說:「看哪!這是基督徒應有的最基本的信仰,我竟然一點感覺也沒有」,
從這種觀點來做,你會發現,一種內心自發的祈禱會在轉瞬間升起。
你可以向上帝說出,你對於自己感到厭惡,還有心中的苦悶與悲慘,
你將會重拾堅定的意志,告訴上帝,何者為真實,你的意志也將與祂的旨意相結合。
最後一種祈禱的方法,通常會持續不斷的進行,就是口禱,在人生中每日每刻,如拐杖那般存在,成為生活的基礎。
這種方法,是正教會當中所使用的,「耶穌禱文」,一個以耶穌聖名為中心的祈禱。
「主,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求祢憐憫我。」
這種祈禱方式,出家的修士、修女們和一般人都通用。
是一個極具穩定特質的祈禱,使人不散亂----不會將思慮從一件事轉向另外一件---透過關於祂的信仰的表白,
與祂直接面對面,一切情境都與我們息息相關,
它們皆是依照正教會眾多苦行僧和隱修士的意志,也是四部福音濃縮的精要。
我們宣告耶穌是主,並且臣服於祂,祂是我們的主,是我們的上帝,
這樣的宣告暗示了,我們的生命已經與祂的旨意相結合,除了將自己完全奉獻之外,別無他途。
藉著「耶穌」聖名,我們宣告了「道成肉身」的事實和蘊藏的意義。
在基督中,我們看到「道成肉身」 的「上帝的聖言」,貫穿了新約和舊約當中的蒙聖油淨身的救世主雅威(耶和華)。
如此,一個完美的告白,宣告了祂的身分 ----「上帝的兒子」。
這樣的宣告,並不只是包含在耶穌基督內的信仰,也包含了三位一體的真理,
因為,祂就是「父」的「子」,在加里肋亞(耶穌的故鄉, 在以色列的北部)的先知身上,
除了經由聖靈教導它們去看、去了解、去奉獻自我之外,沒有人能認出,祂是「道成肉身」的「上帝的兒子」。
接著,是第四個宣告,讓我們在真理中,與上帝面對面,在聖靈中表白「求祢憐憫我」。
在這裡,「求祢憐憫(have mercy)」是「eleision(中譯註:希臘文)」的英文翻譯,
在希臘文中,我們說Kyrie eleison,即「求主垂憐」之意。
為什麼我要特別強調祈禱中的用詞呢?
因為,比起古典的語言,現代的用語具備了更特定而狹隘的意義,
我們往往使用極豐富的祈禱用語,卻忽略了這些辭語的深刻涵義,
因為,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用語,對我們而言,只有平淡的涵義,只和眾所皆知的平凡事物相連,不會在心中激起迴響。
這裡我想舉一個例子,可能會震撼古典派學者,因為哲學的暗喻是充滿爭議性的,
既然這個雙關語是出自希臘教父,他們不但能掌握自己的語言,而且在創造雙關語方面從不膽怯,我就引用他們的傑作。
大部分人,都曾經使用「Kyrie eleison (同希臘文Κύριε ἐλέησον) 求主垂憐」或「Lord, have mercy求主垂憐」。
我們至少有些語感,大概瞭解它們的意思。
整體來說,這是向上帝懇求恩惠、慈悲、溫暖。
許多古典派學生可能會覺得希臘教父和我弄錯 了,
而認為「eleison」這個字和希臘文的「olive tree橄欖樹」、「olive橄欖」、「olive oil橄欖油」同源。
姑且撇開和古典學著之間的爭論,從聖經的觀點中,尋找啟發之處。
「Kyrie」這個字,包含了「上帝的慈悲」這個廣泛瞭解的隱喻。
這樣的答案可能無法使你滿意,因為,我們無法將一生都放入這句「Lord, have mercy求主垂憐」中去印證,
而且,在日常用語中,這句話也沒有太多特別的涵義。
但是,如果以橄欖樹、橄欖在舊約、新約中的意義去推想,
可以知道:在舊約中,諾亞時代的大洪水剛結束時,第一次出現橄欖樹和它的新芽,
新芽被鴿子帶給諾亞 (耶穌的聖洗當中,有一隻鴿子盤旋在空中,那是同一隻鴿子嗎? )。
這個橄欖樹的新芽代表了上帝的義怒已經結束,原諒已經降臨,新時代和新的可能性已經在我們面前展開。
這是第一步,我們不能只是這樣,因為如果我們的心病了、意志不堅、身心沒有辨察力、跟不上腳步,
新時代和新的可能性並不足夠。
我們需要療癒,要謹記在心,要像慈悲的撒瑪黎雅人一樣,倒油在遭遇強盜而受傷的人的傷口上。
上帝療癒的能力,會使我們免於祂的義怒,得到寬恕,得到超越時空的永生的恩賜。
另一種呈現,是祭司和國王所受的聖膏(敷油)禮儀。
祭司和國王,在以色列人民當中,
站在神聖世界(順從上帝的旨意)與世俗世界(多元而複雜)之間的門檻上(然而,這並不是一種相對立的緊張狀態),
必須具備比一般人更多的潛能,擁有神聖的禮物,這就是聖膏(敷油)禮儀在祭司和國王身上所做的記號。
在新約當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祭司和國王,
為了能夠勝任這個角色,需要藉由聖膏(敷油)禮儀獲得更多超越人的能力和神聖的天賦,
身為人類又成為基督徒,我們所接受的天命,超越了人的能力所及。
我們被召叫成為活生生的、基督身體的一份子,成為值得聖靈居住的聖殿,在淨土上成為神聖大自然的分享者。
這一切工作, 超越了人的能力所及,
我們必須走上一條富有內涵的道路,依照道成肉身的上帝之子的肖像,來鑄造基督徒思想下的人性,使其獲得圓滿。
這樣做,需要上帝的恩典和幫助,對我們每一個人而言,都要仿效同一個肖像。
如果,用同一種單純的方式來思考----只需要利用一本字典、一本聖經、和一些想法 ----簡單又直接的想著祈禱的用語,
我們的智慧將會增長許多。
若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念誦的文字上,我們的祈禱,將不再只是空洞的言詞,或是一堆喪失真實意義的符號。
在我們說「Kyrie eleison(求主垂憐)」、「主啊!請向我展現慈悲」、「主啊!在我身上傾洩祢的慈愛」之前
----必須事先反省一下自己的處境,已經墜入谷底了嗎?
已經面臨到無限可能性,卻因為內心深處的傷口而摸不著頭緒嗎?
是否已經被治癒,但卻又面臨一個迫使我們謙下思考的重大天命(這個天命是如此高高在上,超越我們)?
只有當上帝願意賜予辦事的能力,事情才有可能圓滿。
專注地細讀祈禱文,可以將文字化為情感的一部分,讓我們用所有專注力和深刻的生命包圍它。
但是,如果這些文句從未真實地呈現在生活中,它們只是毫無意義、一無是處,像是一支沒有弦而無法用來射箭的弓。
向上帝祈求一些自己都還沒準備好要做的事,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我們說:「哦!上帝,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卻肆無忌憚的找任何可能陷於墮落的機會,希望上帝能掌控一切,
這樣,祂會將我們排除在外,使我們沒有絲毫轉機。
在祈禱中,祈求上帝給我們力量,讓我們奉祂之名去做事的時候,
不該因為自己的軟弱,無法在舒適的狀況下奉自己之名去完成,而祈求祂代替我們去做。
聖徒們以這種尊重的態度,散發證悟的光芒,其中,聖徒Philip Neri的生命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原是一個好爭執、脾氣暴躁、發怒時有暴力傾向的人,他的兄弟不斷忍耐他的暴力對待,
有一天,他覺得再也無法繼續這樣下去了,
在傳記中,並沒有記載原因,我們無法得知,這是由於心中某種美德的展現,或只是單純的無法忍受,
只知道,某一天他衝進聖堂,俯身在基督雕像面前,祈求祂能舒緩心中的憤怒,然後又充滿希望的走出來。
離開聖堂之後,遇到的第一個人,就是他的兄弟之一,這個人從未在他心中挑起絲毫怒氣,
但是,就在今天,有生以來第一次,對他惡言相向、不斷挑釁,Philip發出狂暴的怒氣,
於是,他跑去見另外一個常常安慰他又樂於與他見面的兄弟,但是,今天他變得反常又粗暴。
所以,Philip跑回聖堂,靜定在基督雕像面前,說:「哦!上主,我不是已經祈求祢將我從這個怒火中釋放出來嗎?」
上主回答他說:「是啊,因此,我 才不斷製造機會給你練習啊。」
用這種方式,上帝承行祂的旨意,去理解這一點是很重要的,祂不會每天為你犧牲而被釘在十字架上,
現在輪到你自己背起十字架,每一個人,都必須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當我們在祈禱中要求某些事情,也代表了我們決定要全力以赴,用盡智慧去達成,把熱忱放入行動中,
用盡所有的體力和勇氣。
此外,還要善用上帝賜給我們的力量,如果沒有這樣做,祈禱就只是浪費時間。
這意味著,當我們說「Kyrie eleison」,或是其他類似的話語時,我們要轉而反省自己該做的努力。
必須以堅定的信念接受它們,盡力表達它們,將它們放在心上並且付諸行動。
因此, 祈禱和行動必須成為一體兩面,要用這種態度面對上帝,面對自我,也面對周遭的人,
簡單的說,如果沒有做到,就是在浪費時間。
向上帝祈求某事,應該要請祂賜給我們力量為此事奮戰,難道,要坐在那裡等祂為我們做好一切嗎?
難道要不斷重複一些沒有意義又乏善可陳的禱文,就像是在上帝和我們之間,佈下一張蜘蛛網嗎?
因此,要選對禱文,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上面,因為那是真理的話語,上帝將會俯聽。
要把心全部繫在上面,用心智活化它們,因為那是真誠的話語,可以貫穿內心直到最深處。
奉獻,是祈禱文恆常的特質,
我們無法在口中念著祈禱文,心中卻沒有想著:「一但把這句話說出口,我就要把握機會實踐它。」
當你對上帝說:「不惜任何代價吧,讓我不惜任何代價吧,哦!上主,請救救我!」
請惦記著,你必須放入所有的心力,因為,有一天,上帝將會跟你說「這就是你要付出的代價」。
古代的作家曾經說:「給上帝你的血,上帝就會以聖靈回報你。」
這就是代價,放棄一切,就會得到天堂;放棄執著,就會得到自由。
誠如,你的意志不但與祈禱本身結合, 也與祈禱連帶的因果關係結合,身體也必須與祈禱結合,
因為人類不是靈魂和肉體的短暫結合體,而是獨一無二的靈肉合體,這樣的共同體,才是人類。
在祈禱中,可以作體能上的專注和奉獻,像是如果三餐食物讓你的祈禱產生負擔,就節食吧。
這樣做,就是在敲通往天國的大門。
如果你已經打算,藉由這些祈禱文,突破一切,進入深層的祈禱,承擔起應付的代價,那麼,你必須冒險。
在進入實相的路途上,將會遭遇艱鉅的困難和風險。
我們總是在心中假設,進入的越深,就會越賞心悅目,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因為,來到某種深度之前,一切都還好,
但是,之後,會像「為聖杯而遠征」的故事情節那樣,遇到許多怪物,這些怪物並不是邪惡的魔鬼,也不是我們的鄰人,
他們其實是我們自己,這就是造成困難的關鍵原因。
上主就是愛
主 耶穌基督 上帝之子 憐憫我罪人
- Jan 17 Tue 2012 15:51
進入實相(上)(begining to pray)(1)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