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耶穌聖名的力量 the power of the name

Inwardness
耶穌禱文的本質


因著我們祈禱,我們的內心越來越統一,在反復誦念耶穌聖名的同時,祈禱越來越內在化,
祈禱越來越成為我們自己的一部份——祈禱已不是我們在某一時刻的所作所為,而是始終如一的存有;
不是一個短暫的行動,而是一個持續的狀態。
這樣的祈禱成為整個人的祈禱,在這祈禱中祈禱的人與祈禱的言詞與意義成為一體。
保祿 ·埃道奇莫夫很恰當地表達了這一點,他說:“在地窟中發掘出來的圖畫常常是一個在祈禱的婦女——這種題材的畫像被冠名為“祈禱”。
這代表了人的靈魂唯一應有的正確態度。
僅僅祈禱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成為祈禱——讓祈禱‘降生為人’。
僅僅在某一時間讚美主也是不夠的,我們整個的生命,每一個行為與動作,甚至是 一個微笑,
都應成為一首崇拜的讚美詩,一個奉獻,一個祈禱。
我們不僅奉獻我所擁有的,還應奉獻我們的整個存有。”
這就是這個世界最需要的:不是或多或少有規律地念祈禱經文,整個人就是祈禱。


埃道奇莫夫在此所描述的這種祈禱可被更確切地定義為“心禱”。
在正教會中,就如在其他的傳統中,祈禱通常分為三種類型,它們之間並非一級一級逐級遞進的,
而是相互貫穿在一起的。
這三種類型是:唇舌的祈禱(又稱口禱)、理性的祈禱、心靈的祈禱(或理性在心中祈禱)。
正如其他祈禱一樣,初念耶穌禱文是嘴唇祈禱, 思想集中,用嘴唇有意識地念。
與此同時,因著有意識地誦念,我們把思想集中在禱文的字句上。


終有一天,賴上帝的助佑,我們的祈禱越來越內在化。
理性越來越熱切地自發地參與誦念,此時,由嘴唇所發出的聲音變得越來越次要,也許在一段時間內完全停止。
我們的嘴唇不動,只在心中默默地誦念禱文。
這就表明,我們的祈禱因上帝的恩寵,已由第一種類型進入第二種類型。
此時出聲地誦念並非完全停止,因為多次那些在心禱上已達到“熟練”的人都會希望大聲呼求主耶穌。
(但是事實上又有誰能自稱已達到“熟練”呢?在屬靈的事上我們都只是個“初學者”。)


但是內在的祈禱之旅還未結束。人遠遠不僅只有意識的思想;
除了頭腦與理性的本能外,與人性最深的本能層次一起,還有情感與愛,審美感。
所有這些都在祈禱中發揮作用,因為整個人都被召喚分享整個崇拜的行動。
就像一滴墨水滴在吸水紙上那樣,祈禱的行動也一定會從頭腦意識與理性的中心向外擴展,
直至達到我們存在的每一部分。


以專用術語來說,
這就意味著我們被召由第二種類型的祈禱進入第三種類型:由“理智的祈禱”到“理智在心中的祈禱”。
此處所言的“心”應從閃米特傳統及聖經的角度來理解,而非以現代西方人的方式來理解。
“心”不僅表示著人的情緒與感情,而是指整個的人。
心是我們身份的首要器官,是我們內在的存有,“是最深也是最真實的自我,除了經過割捨與棄絕,我們無法達到它。”
根據鮑利斯·費舍斯拉夫茨的觀點,它“不僅是意識的中心,也是無意識的中心;不僅是靈魂的中心,也是神魂的中心;
不僅是神魂的中心,也是肉身的中心;不僅是可知的,也是不可知的。
總而言之,它是絕對的中心。”
按照這種說法,心遠遠超過身體的血肉的器官;
血肉的心只是人類無限屬靈潛能的一個外在標記,人是按上帝的肖像而造成的,被召成為他所肖似者(上帝)。


要完成這內心的旅程,達到真正的祈禱,我們必須進這“絕對的中心”,即由理智下降到心。
確切的說,不是“由”理智下降到心,而是“與”理智一起下降到心。
祈禱的目的不是“心的祈禱”,而是“理智在心裏的祈禱”。
因為我們的各種理解方式,包括我們的理性,都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我們不應拋棄,而應在事奉上帝時運用它們。
這種“理智與心的聯合”意味著我們墮落分裂的本性的重新整合,我們身心原始統一的恢復。
心禱是回歸樂園,墮落的逆轉,回復犯罪前的狀態。
這就意味著它具有末世論的意義,是那現階段還未完全實現,即將到來的時代的預先保證。


那些達到某種程度心禱的人(儘管仍不完美),
已經開始了我們前面說過的由“自覺的”祈禱轉為“自發的”祈禱的過程,即由我祈禱轉為祈禱從我心中流溢而出,
或更好說,基督在我內祈禱。
在靈修生活中,心有雙重含義:心既是人存在的中心,也是人與上帝相遇之處。
它既是自我認識之處(在此我們認識我們真實的自我),
也是自我超越之處(在此我們明白我們的本性是上帝聖三的宮殿,在此肖像與原形面對面地相處)。
在我們自己“內心的至聖所”,我們發現我們存在的基礎,因而受造與非受造的奧秘境界交彙在一起。
“在心之內有深不可測的深淵,”在馬加略的講道中說道,“……上帝與天使們在那裏,在那裏有光明與生命,
天國與宗徒們,天上的聖城與恩寵的寶庫:一切都在那裏。”


於是,心禱已不是“我的”行動,“我的”祈禱,它已變成在我內的另一位持續不斷的行動。
祈禱已不是向耶穌祈禱而是耶穌自己的祈禱。
這種由“自覺的”祈禱轉為 “自發的”祈禱在《東正信徒朝聖記》一書中鮮明地表達出來:
“一天清晨,耶穌禱文把我叫醒。”
迄今為止,朝聖者不斷地祈禱,現在他發現甚至在他睡覺時,祈禱自己發出,
因為他已經與上帝在他內的祈禱合而為一了。但即便如此,他還不認為他已達到了成全的心禱。


《東正信徒朝聖記》讀者可能會有這樣的印象:由口禱至心禱的過程似乎能很容易地達到,幾乎以機械自動的方式達到。
看上去那位朝聖者只用了幾個星期的時間就達到 了自發的祈禱。
在此要強調的是,他的經歷,儘管這並非獨一無二的,卻是完全特殊的。
通常情況下,心禱甚至要通過一生的努力操練才能達致。
在念耶穌禱文的最初階段會有這樣一種危險,那就是認為自己已經由口禱的階段達到心禱的階段。
也許我們會以為自己早以達到在靜默中無言的祈禱,事實上我們根本沒有在真正地祈禱,
而只是進入了頭腦空蕩蕩的睡眠狀態或是半睡眠狀態之中。
為預防這種情況,我們靜修傳統中的導師們強調在剛開始作耶穌禱文的時候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
他們非常強調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禱文的誦念上,而不是在對心禱追求上。
例如,聖山(Mount Athos)著名的靈修之父,新精舍(New Skete)的若瑟長老(1959年去世)這樣說:


作內心祈禱在於強迫你自己用你的嘴唇連續不斷地誦念禱文。
……除了“主耶穌基督,求你憐憫我”外,不要留意其他任何事物。
……只要大聲誦念禱文,不要中斷。
……把你所有精力集中在口舌上,直到你開始習慣於這句禱文。


在此附帶說明一下,出聲言語的力量實在是驚人的。
正如聖天梯若望所說:“努力舉心向上,或更好說,將你的思想與你祈禱的言詞結合在一起。”
當然,我們並不是將思想僅僅集中於言詞上,而排除其他任何物件;我們常常也將思想集中于我們所呼求的耶穌身上。


如果有一天你達到了心禱,那是上帝按他的旨意白白賞給你的禮物。
它並不是一些技巧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結果。
敘利亞的聖依撒格(七世紀)強調這份禮物是極為少有的,他說“即使一萬人中也沒有一個”堪當領受單純祈禱的恩賜,
他補充道:“單純祈禱是一個奧蹟,每一個時代都沒有一個人能接近天主恩寵的知識。”
一萬個人中都沒有一個,每個時代都沒有一個:這個警告使我們的頭腦冷靜下來,但我們不必因此而感到氣餒。
通往內心王國的道路就在每一個的面前,只要你願意,你就能沿著它走一程。
在當今的世代裏,很少有人能經驗到內心更深刻的奧秘,
但卻有許多人卻達到了一種更謙遜的、間歇性的方式,得以一見屬神祈禱之堂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