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charist 共融聖事 (第十二章)

7

近 幾年正教會出現了一些類型各異的聖餐禮復興運動, 最主要的訴求都是放在要為多數平信徒爭取更多共融的機會上。在不同地點、不同「文化」的背景下, 這些運動呈現的樣貌也就各有不同。但是不論這些運動多麼令人振奮,我卻還是相信其中潛藏許多可能造成威脅的危險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深層的教會「世俗 化」。經過數世紀以來與帝國與政府單位的共存,教會進化為一個機構,是一種要去照顧信徒「屬靈需求」的機構。這個機構一方面附屬於這些「需求」,另一方面 卻又定義並管理它們。早期教會原本在自身與世界之間劃了一道界線,雖說仍舊歡迎世界加入教會的領域中,現在這條界線卻變成只是一條隔離者兩者的分界。

我 堅信教會要真正復興,就得先從聖餐禮的復興做起,不過卻是要做到最好的地步才行。正教歷史的悲劇性缺陷,證實已經不只是完整性不夠而已,我料想還 得再加上聖事神學的缺席,因此接收約化的西方神學體系與思想範疇。教會不是一個機構,而是一群上帝的新子民。教會不是一個宗教派系,而是一場擁抱上帝所有 創造物的禮儀。教會不是一套關於將臨世界的教義,但卻是與上帝的喜樂相遇。它是個平安的聖事、救贖的聖事,以及基督統治的聖事。

關 於領 受聖體本身的教規,我們不打算用複雜的思想,卻要以簡單的幾句話來達成結論。就文字的明顯角度看來,這幾句話具有「技術性」、「宗教崇拜性」 的特色。它們的內容在修道院長克恩(Kirprian Kern)的話中,十分能夠將其充分予以闡述。既然這些論點得以大幅反映我們之前所提過的挫敗,因而在此我將概括論述若干重點。

第 一個挫 敗,是象徵主義的氾濫。這並非我們剛剛說的,關於上帝所有創造物的聖事性之象徵主義,而是賦予神聖儀式的每個部份一項特殊意義的譬喻式象徵 主義,進而呈現出描述的對象並非原本事物的謬誤。拿「分食羔羊的祝文」來舉例,克恩神父的結論是:「當唱經班唱到阿們這裡[而且一定要放慢速度,為什 麼?],司祭就會在分食羔羊時悄聲讀一份祝文…當祝文在念的時候,輔祭就會站在王門前面,同時也說出自己的講道詞。通常是在唱「我們的父」時講道[誰做了 什麼還有什麼時候?]」結果後來變成:「根據號稱新神學家西默盎的說法,輔祭是用他的講詞來作為裝飾,就像是摹仿撒拉弗其中一對翅膀一樣,因為傳說它有六 翼,兩翼在腳下,兩翼在臉上,另外兩翼隨著『聖哉!聖哉!聖哉!』的歌聲擺動,然後當輔祭領聖體時,要把自己隱藏在崇敬和謙遜的態度之下。」

第 二個挫敗,是在悄聲唸誦祝文這裡。其造成的後果是佔大多數的平信徒根本不知道,甚至沒聽見聖餐禮的祝禱文本,因此被剝奪了這個無價之寶。沒有人曾 解釋為何「蒙揀選的族類,是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民,是屬神的子民,為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不能聽他們要獻給神的祈禱。

第 三個挫敗,是共融時神職人員與平信徒之間的分野,是教會意識失敗的悲劇後遺症,不過這一點我們已經在前文討論過。

像 這樣的挫敗還可以列成 一串長長的單子,不過該議題一直是一項匪夷所思的禁忌,也好像沒有神職人員或是神學家注意到。這是一項未竟的工作,卻無人有 權去觸碰這個議題。在此我重複已在本書中重複過多次的重點:與聖餐禮有關的事物,就與教會有關,反之亦然,所以只要禮儀有一點微恙,便反映在我們的信心, 以及教會整體生活上。「哪裡有教會,哪裡就有靈與所有的恩典。」(愛任紐<駁異端論>3:24:1)而我們,「侍立在檷寶座的周圍」(聖大巴 西略的禮儀),需要熱切地向上帝祈禱,希望祂用最為神聖的聖事所具有的單純性,啟迪我們內在的視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