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保持上帝的創造(三 )

by his eminence prof. John Zizioulas

 IV. 祭司職份
我們已經談過人類創造新世 界的傾向。這種傾向顯明人類有別於動物的獨到特質,同時也是上帝形象在人類身上最根本的表現。這是說人類希望每件事物的產生都在 其掌握中,並為自己所有。這有下列其中一種可能:
(a) 「為自己所有」指的是,人類使用萬物以謀求自身福利。在人的掌握中,不代表萬物真的被提升到人的層次,而是屈服於人類。神的戒命也希望人類來統治大地。這 被稱為實利主義。
此狀況分析如下:
(i) 從神學的觀點來說,人類存在的最終目的是成為上帝。
(ii) 人類學的觀點把人從自然界抽離,彷彿他不屬於自然。實利主義的態度以及人類有別於動物的觀點在此互相輝映,因為兩者都傾向把人類從其他萬物分離而不是結 合,此外實利主義也可能造成否認上帝、神化人類的傾向。因此無神論和人從自然抽離顯得息息相關,他們皆源自於上帝形象的概念並且進一步確定人和動物的差異 與自由意志有關。當然,生態問題的思想體系也深植於這類的人類學觀點,將世界理解為人類的私有財產,作為滿足自我享樂之用,也就是世界被人類掌握之意。科 學和技術是人類為了自己的目的運用高度的智慧從世界攫取最大利益的象徵,在這樣的情況下,假設人類本質為智慧的神學思維,就得和科學、技術一同為生態問題 負起責任。
b) 「世界在人的掌握」在此可能會表現出和剛才的敘述截然不同的道理。在第二種情況下,實利主義並不會出現。當然人類仍舊會以世界作為獲取生活所需的來源,但 會有分寸,我們可以稱之為「人格」。什麼是人格?
人格與個體有下列幾點區別:
i) 人格不能單獨看待,必須和其他的人或事互動。人格的內涵與非人類的領域息息相關,這不同於人性利己主義的態度。非人類的領域包括上帝或世界,也可以兩者皆 是(我們稍後會看到個別的例子)。透過和自然界實質的交流,人才可以發覺自己獨特的身分。人不屬於自然不代表人和自然完全隔離,而是強調兩者為互相關聯的 獨立個體。這在文化領域是顯而易見的:人類飲食、穿著及建築風格幾乎都取決於非人類的領域,一般稱之為「環境」。這時人格和自然的交流將物質世界提升到人 類存在的層次;人類藉由掌握世界,使萬物從限制中被釋放並且獲得人的特質,也就是人格化。
人格不同於個體在於其實體化與普世性,這些是神學上的 專業術語,但我們可以輕易用非神學的詞彙加以解釋。實體化指自然天性的具體表現。舉例而言,如果將人 格視為人類的實體,那殺人會被定罪不僅是因為某特定個人受到傷害,更是因為妨害了人類自然天性的具體表現。三位一體的「體」指的就是位格。人格使每個生物 變得獨一無二、不可取代;個體則讓他們成了統計上的數字。如果人類以人格而非個體來對待萬物,他不單能將萬物提升到人類的層級,也使萬物具有彼此關聯的普 世實體。所以萬物能夠團結,如同今日自然科學觀察到的,這是萬物構造中的固有天性。
現在人類可以做到上述所有,不需要上帝或和祂的協助。在實利 主義裡,人類不需要上帝,只有順境下人會感謝祂,這是口頭上、理性或情感上的感謝,就像我們常 在基督信仰中看到的。但人格的思維不允許事情就此結束,他大聲呼求上帝,為的是什麼?
如果我們看亞當墮落的故事對萬物的影響,會注意到墮落最嚴重 的後果就是死。因著聖奧古斯汀的影響,我們一般認為死是懲罰亞當的不順服。然而這暗藏許多無法 接受的矛盾,包括上帝自己將這可怕的邪惡引入,使得接下來祂必需差遣獨生子來彌補;以及人類出現以先,世界並沒有死亡。這個假設與萬物演進的理論相牴觸, 並且造物主因為一個人犯錯就處罰全體未免太過殘酷無理。
這些困難讓我們相信聖愛任紐和聖馬西摩的觀點是較合理的,包括萬物演變的理論。他們認為 萬物本來就會死–如同我們在前一堂課所提到的,死亡有起源–,只是 在等待人類出現以克服這個窘況。亞當的墮落帶來死亡並不是新鮮事,而是無法消除受造物本有的死亡。
如果亞當的墮落在於他讓人類成為眾矢之的,我們 可以輕易的理解為什麼死可以隨著墮落進入。因為亞當自己是受造物,受到萬物仰賴,然而他卻教人失望,無法克 服先天障礙,包括死亡。不過若人類能活出萬物祭司的職份,這早就可以避免了。
人類的人格強調上帝預定萬物不只要生存,並且要透過人類的手實現其價 值。人格有兩項基本面,讓人類成為上帝和萬物的媒介。第一項是實體面,世界透過人類成 為合一的實體。第二項是無我面,藉由將世界獻給上帝,使世界有邁向永恆的可能性,這也構成了我們所稱的祭司職份。透過人的雙手和創造力,使萬物從限制中釋 放,使世界合一、回歸上帝,表現出萬物真實的價值。因此,做為萬物的祭司,人類同時也是創造者;我們或許亦可說在他所有創造活動裡,都隱藏些許類似祭司的 特質。談到「祭司職分」,我們是以涵蓋性的口吻,包含任何有意無意涉及這兩項人格基本面的人類活動,其中包括實體面和無我面,如上述所介紹。
基 督教的信仰認為,亞當沒法達成的,耶穌做到了。我們將耶穌視為萬物的化身(萬物同歸於祂)、出類拔萃的人類以及世界的彌賽亞。最重要的,是上帝在世上真 正的形象,因為這個關鍵,我們將世界的命運和祂聯繫在一起。所以我們相信基督的人格造就了人類在世界的祭司職分,也就是人類和自然界關係的雛形。
以 這個信念為基礎,我們從萬物中抽取部份元素(麵包和酒)獻給上帝,以莊嚴的態度宣告「以汝之物奉獻於汝」,如此視萬物是屬上帝而不是我們,祂才是真正的 擁有者。藉此我們認為可以讓上帝和萬物同在,不光是為了符合對上帝的敬意,也是為了讓萬物從自然的限制中被釋放,轉變為生命的持有者。「在基督裡」行這 事,我們就像耶穌,有祭司的職份。在獻祭後,當我們再次取回祭物,因為相信這是屬上帝的,所以食用祭物所表示的就不是接受死亡,而是新生。萬物需要人類透 過這個儀式,好使它們獲得不存在天性中的神聖性。這點區別出我們和異教徒觀念上的差異,也讓人類成為上帝所造萬物能否存在的神聖關鍵。
這一切是 種信念和歷練,沒有其他生物可以承擔,不過卻容易被誤解為純粹是儀式主義。然而我們相信這信念和歷練是世界極需要的精神特質。這不是道德標準而是 精神特質、不是計畫綱領而是心智態度、不是法律規定而是文化傳統。
生態危機似乎就是文化危機,我們的文化漸漸流失面對自然應有的莊嚴態度。我只能 想出兩種解救方法。其一是異教主義,異教徒認為世界的神聖是因為神的介入, 因此他尊重世界,以明顯或含蓄的方式予以崇拜,而且不願意破壞它。但同樣的他從不擔憂世界的命運:他相信世界永恆不朽。異教徒沒意識到自然界有改變或超越 極限的必要,但認為世界景況良好,擁有一切生存所需。
另一種是本文所述的是基督教模式。基督徒認為世界是神聖的,透過許多辯論與證明確認了和上 帝的關係:所以基督徒尊重世界(並不是崇拜,因為屬天的特質不在 其中),視人類為上帝和萬物唯一的媒介。媒介的作用是幫助自然界和上帝交流,並予以聖化,或是將其轉向人類或是自然本身,迫使陷入「物」的狀態,最後在人 類消耗下消失殆盡。
上述兩個方法中,前者視人類為世界的一部份;後者認為人類對萬物的命運有相當大的責任,為上帝和萬物之間的重要連結,因此視 人類為萬物中最值得尊重的一 位。人類不但要負責「保存」世界,也要培養世界自身的文化以獲得永恆的存在。除非我們決定採用異教主義,否則這應該是我們喚回對大自然的尊重以及面對生態 危機的唯一方法。因為我們清楚可見,人類現在統理世界的方式,包括當代科技所帶來的,對於上帝所造萬物的存活一點幫助也沒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基督徒 的頭像
    基督徒

    基督徒

    基督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